
亦作“ 門籥 ”。打開門鎖的鑰匙。《南齊書·荀伯玉傳》:“ 世祖 夜歸,上亦停門籥待之。”《魏書·乞伏暮末傳》:“ 秃髮氏 盜門鑰於内,鑰誤,門者告 暮末 ,收其黨與盡殺之。”《宋史·職官志三》:“六部監門官一員,掌司門鑰。” 清 王韬 《甕牖馀談·算學宜先師古》:“ 英國 湛氏 論算學為格物之門鑰,當從 歐羅巴 先達入手。”
“門鑰”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打開門鎖的鑰匙,即實際用于開啟門戶的器物。例如:
引申為權力、機會或事物的關鍵所在,強調對全局的決定性作用。例如: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例句或文化背景,可參考《南齊書》《魏書》等文獻原文。
門鑰(mén yào)是一個中文詞彙,由“門”和“鑰”兩個字組成。下面将詳細介紹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門鑰”兩個字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門”和“钅”,其中“門”為4畫,表示門戶;“钅”為5畫,表示金屬。“門鑰”的總筆畫數為15。
“門鑰”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戰國時期。當時,掌握宮殿、城市和重要場所的大門的鑰匙被稱為“門鑰”。這些門鑰由權力顯赫的官員或貴族擁有,象征着掌握着重要權力。
在繁體中文中,門鑰的寫法與簡體相同。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門鑰的“鑰”字形狀更加獨特,與現代稍有不同。
以下是幾個使用“門鑰”的例句:
1. 他是這座城市最高機密的保管人員,負責保管所有的門鑰。
2. 我忘記拿門鑰了,現在隻有等别人開門了。
3. 這把門鑰是絕密級别的,隻有少數人掌握。
和“門鑰”相關的組詞有:鑰匙、門鎖、開門、門把手等。
和“門鑰”意思接近的詞語有:門匙、鑰匙等。
和“門鑰”意思相反的詞語沒有明确的對應詞彙。
綜上所述,門鑰是指掌管門戶或者城市重要場所的鑰匙。它是一個由“門”和“鑰”兩個字組成,擁有15個筆畫。這個詞源于古代,用以表述擁有重要權力的人所掌握的鑰匙。在現代漢字中,門鑰的寫法與古代寫法略有不同。與“門鑰”相關的組詞有鑰匙、門鎖等,近義詞為門匙、鑰匙,而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