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敛搜索。《新唐书·奸臣传上·李义府》:“会术者 杜元纪 望 义府 第有狱气,曰:‘发积钱二千万,可以厌胜。’ 义府 信之,裒索殊急。”
“裒索”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póu suǒ,其核心含义为聚敛搜索,指通过搜集、索取等方式聚集财物或资源,通常带有贬义色彩,暗含手段严苛或过度敛取之意。
基本释义
由“裒”(聚集)和“索”(搜寻)组成,字面意为“聚集并搜寻”,引申为通过强制或急切的手段敛取财物。例如《新唐书·奸臣传上·李义府》中记载,李义府因听信术士之言,为消除灾祸征兆而“裒索殊急”,即急切敛财。
语境与用法
该词多用于描述历史或文学作品中官员、权贵滥用职权搜刮民财的行为,强调行为的贪婪性与压迫性。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古籍解析或学术讨论。
关联信息
近义词可联想“横征暴敛”“搜刮”,反义词如“散财济民”。需注意,其贬义色彩使其不适用于中性或正面的敛集场景。
若需进一步探究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新唐书》相关章节或权威辞书解析。
《裒索》一词是一个动词,表示以欺诈、恐吓或非法手段强索、敲诈、勒索财物、金钱或其他利益。
《裒索》一词的部首是“衣”,总计有11画。
《裒索》的源自于古代汉语词汇,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中国古代,由于灾荒、战争等原因,社会不稳定,裒索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行为。
《裒索》在繁体字中仍然保持相同的字形。
在古代,汉字《裒索》的写法为“攴+舟”,表示利用手中的权力或职务,以强迫、威胁等手段勒索或敲诈他人财物。
1. 他利用职务之便,裒索了公司的巨额资金。
2. 那个官员以恐吓手段裒索了财物,引起了公众的强烈不满。
裒款、裒职、索要。
敲诈、勒索、勒派。
奉送、赠予、无偿。
半饱冰蟾避诣不得开交不识闲儿猜忌草菇超羣拔类车輮螭坳尺土愓悍倒蹅门缔纶递钟地子敦礼干燥器高誉歌呗功作瓜虀鬼吹灯龟奴裹锋合盘河阳一县花红茵金鎞酒琖惧怖窭蹙枯麦另案历人丽紫緑毛幺凤虑私马鞁呒没内含飘风慓慓僻秘愆诛赊促勝代渗人时栋饰身炭纸田游提唱吾家先生遐荒相夸仙客笑嘻嘻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