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包裹在外面的堅硬外皮。《朱子語類》卷六八:“天地是箇皮殼。”
(2).喻指表面的東西。《朱子語類》卷一二二:“然但以此遂謂 遷 ( 司馬遷 )能學 孔子 ,則亦徒能得其皮殼而已。”
“皮殼”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為綜合解釋:
字面含義
指包裹在物體外層的堅硬表皮或外殼,如植物果實、礦物表層等。例如赤芝菌蓋的“皮殼堅硬”,或菱镉礦表面形成的“疏松集合體、皮殼”。
比喻義
代指事物的外在表象或膚淺内容。如《朱子語類》批評司馬遷學孔子“徒能得其皮殼”,強調不能僅關注表面。
在古玩鑒定中,皮殼特指器物表面因氧化、風化、磨損等自然或人為因素形成的特殊表層,與“包漿”有所區别。例如玉器可通過皮殼厚度判斷年代,但需結合其他特征綜合鑒别。
“皮殼”在互聯網語境中為“Picture”諧音,指以圖片為主的網絡表達方式,常見于組圖分享、視覺化傳播場景,是讀圖時代的新型交流形式。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詞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朱子語類》原文或古玩鑒定專業文獻。
《皮殼》這個詞是指動物外部的硬質覆蓋物,用來保護身體。它可以代指動物的外皮、甲殼或者果實的外皮。
《皮殼》這個詞的部首是⺁(肉),它包含了肉字旁和殼字旁。這個詞的繁體字寫作「皮殼」。
《皮殼》的拆分筆畫是「7」,其中「皮」字由「4」畫組成,「殼」字由「3」畫組成。
《皮殼》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早在《詩經·小雅·采薇》篇中就有“皮以為袋,殼以為蔽”等描述。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演變成現代漢語中描述動物外部保護層的意思。
《皮殼》這個詞的繁體字寫作「皮殼」。
在古代,「皮」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早期的「皮」字是由「幾」和「田」組成的,表示人去掉外面的心髒和肝髒,隻剩下外皮的形狀。而「殼」字則是由「⺅」和「⺋」組成的,表示人站在殼旁邊,觸摸殼的樣子。
1. 這隻動物的皮殼非常堅硬,能夠有效地保護它不受外界傷害。
2. 這個果實的皮殼有些厚,需要用力才能剝開。
衣皮、革皮、蟹殼、甲殼、果殼等。
外殼、外衣、皮膚等。
内部、内壁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