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氣的意思、兵氣的詳細解釋
兵氣的解釋
(1).戰争的氣氛。《漢書·燕剌王劉旦傳》:“謀事不成,妖詳數見,兵氣且至,奈何?” 唐 王昌齡 《宿灞上寄侍禦王與弟》詩:“昨聞羽書飛,兵氣連朔塞。” 明 李東陽 《風雨歎》詩:“ 潼關 以西兵氣多,蘆笳吹塵塵滿 河 。” 清 曹寅 《十三夜南樓看月》詩:“直北再瞻兵氣勁,龍沙早雪是今年。”
(2).士氣。 唐 杜甫 《新婚别》詩:“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唐 杜甫 《喜聞官軍已臨賊境二十韻》:“兵氣回飛鳥,威聲沒巨鼇。” 仇兆鳌 注:“兵氣二句,言軍勢之振。” 溥偉 《讓國禦前會議日記》:“惟軍餉緊要,餉足,則兵氣堅,否則氣餒兵潰,貽患甚大。”
詞語分解
- 兵的解釋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沒有沾血,指不經過戰鬥而取得勝利)。 戰士,軍隊: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見(指武裝沖突)。 與軍事或戰争有關事物的統稱:兵法。兵家。兵機。兵釁(戰争的争端
- 氣的解釋 氣 (氣) ì 沒有一定的形狀、體積,能自由散布的物體:氣體。 呼吸:沒氣了。氣厥。氣促。氣息。一氣呵成。 自然界寒、暧、陰、晴等現象:氣候。氣溫。氣象。 鼻子聞到的味:氣味。臭氣。 人的精神狀态:氣
網絡擴展解釋
“兵氣”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解釋:
一、戰争的氣氛
指戰争或軍事沖突帶來的緊張氛圍,常通過古籍文獻體現。例如:
- 《漢書·燕剌王劉旦傳》記載:“謀事不成,妖詳數見,兵氣且至,奈何?”,此處描述戰前的緊張預兆。
- 唐代王昌齡詩句:“昨聞羽書飛,兵氣連朔塞”,以“兵氣”渲染邊疆戰事的緊迫感。
二、軍隊士氣
特指士兵的戰鬥意志與精神狀态,典型例證包括:
- 杜甫《新婚别》中“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強調人員構成對士氣的影響。
- 清代溥偉提及“饷足,則兵氣堅”,說明物資保障與士氣的直接關聯。
文學表現特點
該詞在詩詞中常被用作意象,既能營造肅殺氛圍(如李東陽“潼關以西兵氣多”),又能側面反映戰争态勢(如杜甫“兵氣回飛鳥”)。兩個義項本質上都關聯着軍事活動的集體心理狀态,區别在于前者側重環境描寫,後者聚焦主體精神。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兵氣這個詞源自漢語,是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彙。其中,“兵”是指軍人、軍隊,“氣”則是形容詞,表示一種氛圍、風格或者氣勢。兵氣的意思可以理解為軍隊所散發出的氣勢和威力。
根據部首和筆畫拆分,“兵”字的部首是“兒”,總共有7畫;“氣”字的部首是“氣”,總共有4畫。
關于兵氣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軍事文化。在古代,兵士們都注重展示自己的戰鬥力和士氣,通過展示兵器和表演軍事技巧來展現他們的軍事實力。因此,人們以兵氣來形容軍隊所散發出的強大氣勢和威力。
兵氣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仍然是由“兵”和“氣”兩個字組成。
古時候漢字中“兵”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不過在字體上可能存在一些差異;而“氣”則有一些變化,古代的“氣”字形狀更加方正,筆畫更加直接。
以下是一個例句展示兵氣的用法:他身上散發出濃厚的兵氣,給人一種不可逆擋的強大感。
兵氣的組成詞中,常見的有“兵器”、“兵營”、“兵戈”等。這些詞彙都與軍事相關,在不同語境中可以表示不同的含義。
與兵氣意思相近的近義詞有“戰意”、“戰鬥力”等,這些詞語用來描述軍隊的實力和戰鬥意志。
而兵氣的反義詞則可以是“疲态”、“衰弱”等,用來表達軍隊的衰落和失去戰鬥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