膚愬的意思、膚愬的詳細解釋
膚愬的解釋
亦作“ 膚訴 ”。“膚受之愬”的略語。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公主·驸馬受制》:“公主悲忿不欲生,次辰奔訴於母妃,不知 盈女 已先入膚愬,增飾諸穢語,母妃怒甚,拒不許謁。”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内閣三·江陵震主》:“上倚醉拔劍斷其總角,羣豎膚訴於 馮保 , 保 奏之慈聖。” 清 抟沙拙老 《閑處光陰》卷下:“丁未春,﹝ 吳嘉賓 ﹞以惑於膚愬陷獄,齟齬者深其文,蓄怒者又復下石,竟至譴戍軍臺,惜哉!”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放告》:“是非執法公斷,不得殉情姑縱,如原告理短,加倍重懲,則奸惡不敢輕試,而刁徒膚愬自然斂跡。”參見“ 膚受之愬 ”。
詞語分解
- 膚的解釋 膚 (膚) ū 肉體表面的皮:皮膚。肌膚。切膚之痛。體無完膚。 表面的,淺薄的:膚淺。膚泛。 大:“薄伐猃狁,以奏膚公”(“膚公”即“大功”)。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 愬的解釋 愬 ù 同“訴”。 愬 ò 恐懼的樣子。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膚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詞義解析
“膚愬”是“膚受之愬”的略語,意為表面、膚淺的诽謗或讒言,特指不深入事實、僅憑表象或片面之詞進行的誣告。其另一寫法為“膚訴”,兩者含義相同。
二、詞源與結構
- 詞源:出自《論語·顔淵》中的“膚受之愬”,原指不實之辭。
- 結構:“膚”指表面、淺薄,“愬/訴”意為控告、诽謗,合指缺乏實質依據的誣告。
三、文獻用例
- 明代宮廷鬥争:
明人沈德符在《野獲編》中記載,公主因他人“膚愬”而被母妃誤解;另有宦官馮保遭“膚訴”誣告,引發皇帝震怒。
- 清代案例:
清代文獻《閑處光陰》提到官員吳嘉賓因“膚愬”蒙冤入獄,反映誣告對個人命運的直接影響。
四、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代政治、家族内部鬥争,描述通過片面或虛假言辭陷害他人的行為,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多見于文言作品或曆史研究。
補充說明:若需進一步了解《論語》中“膚受之愬”的原始語境,可結合儒家經典文獻深化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膚愬(fū sù)一詞在字面上意味着皮膚的輕柔或柔軟。它以「肉」和「言」為部首。「肉」象征皮膚,「言」表示說話,意味着柔和地言說。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其繁體寫法為「膚愫」。
在古代漢字中,「膚」的寫法較為繁複,由「⺼」(肉的古體)和「甫」組成。而「愫」由「⺔」和「忄」組成,「⺔」象征心靈,「忄」表示感情。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以下是一些關于「膚愬」的例句:
1. 她的膚愫溫和,讓人感到舒適而輕松。
2. 這本書用柔和的膚愬講述了一個優美的故事。
其他與「膚愬」相關的詞彙包括:
組詞:膚淺、膚粉、愫懷
近義詞:溫和、柔軟
反義詞:粗暴、刺骨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可以繼續幫助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