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哀骀的意思、哀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哀骀的解釋

丑貌。《莊子·德充符》:“ 衛 有惡人焉,曰 哀駘它 。” 陸德明 釋文引 李頤 雲:“‘哀駘’,丑貌,‘它’,其名。”後用作自謙之詞。 南朝 陳 徐陵 《與王吳郡僧智書》:“旌賁江園,采拾衡巷,遂以哀駘不棄,甕盎無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哀骀(āi dài)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複合詞,具有特定的哲學與文化意涵,主要見于道家典籍《莊子》。其釋義如下:


一、語義解析

  1. 本義為悲傷、憐憫,引申為對殘缺或不幸的感懷。在“哀骀”中,強調對不完美事物的包容與共情。

  2. 原指劣馬或能力低下者(《說文解字》:“骀,馬銜脫也”),後喻指外表平庸、才能普通之人。此處取其“質樸無華”之意。

組合義:

“哀骀”形容一種超越外在缺憾的内在德行,特指雖形貌丑陋或能力尋常,卻因内在德性深厚而令人親近、敬重的特質。


二、典故溯源(《莊子·德充符》)

《莊子》虛構人物“哀骀它”(āi dài tuō),其人相貌丑陋,但智慧超然、德行深厚:

“衛有惡人焉,曰哀骀它……婦人見之,請于父母曰‘與為人妻,甯為夫子妾’者,十數而未止也。”

(衛國有一相貌丑陋之人哀骀它,女子見後竟甘願為其妾侍,足見其精神感召力。)

此典故揭示道家核心思想:内在德性可超越形骸局限,成就“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的境界。


三、引申含義

  1. 哲學意蘊

    象征道家對“形神關系”的辯證思考,主張内在精神價值高于外在形貌(如《莊子》“德全者形忘”)。

  2. 文化符號

    成為中國文化中“以德化人”的典型意象,強調人格魅力源于心性修養而非世俗标準。


參考文獻

  1. 《莊子·德充符》(中華書局點校本)

    原文載哀骀它典故,闡釋形神之辯。

  2.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

    注:“哀骀”即“哀其骀弱”,喻包容殘缺的德性。

  3.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釋“哀骀”為“貌丑而德充者”。

(注:古籍原文及學術著作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紙質書或古籍數據庫檢索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哀骀”是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1. 基本釋義

    • 本義指相貌丑陋,《莊子·德充符》記載衛國有個名為“哀骀它”的丑人。其中“哀骀”形容其外貌丑陋,“它”為名字。陸德明在《經典釋文》中引李頤注釋:“哀骀,丑貌”。
  2. 引申用法

    • 後逐漸演變為自謙之詞,用于表示自身外貌平庸或德行不足的謙遜說法。這與《莊子》原文中哀骀它雖丑卻德才兼備的形象有關,暗示内在品質超越外在缺陷。
  3. 文獻出處

    • 最早見于道家經典《莊子·德充符》,原文通過哀骀它的故事探讨“形殘而德全”的哲學思想,強調内在修養的重要性。
  4. 語言結構

    • 該詞為複合詞,“哀”含悲憫、沉郁之意,“骀”原指劣馬,組合後強化了“不美好”的意象。其結構為“上中下+左右”的漢字組合。

建議需要深入理解該詞時,可結合《莊子》原文及曆代注釋,體會其從具體形象到抽象謙辭的語義演變。

别人正在浏覽...

礙嶮薄流嘲噱創楚傳為佳話辭愬大風歌釣國煩促幹麼工交宮绫工藝流程灌瓜胍肫貴上呵呵化隆惠黠護助煎點绛氛荊梓妗娘近晩峻茂具人開辭開口見膽酷寒亭浪蕩子曆級流動龍脈亂歲日輪胎毛皂磨勁陪嫁纰罽疲倦挈扶桡襲如臨深淵散禁三十哥山塍山樊蛇筋省稱神神遂節投至團剝脫劍途中瀇滉餧飼幄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