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铍針的意思、铍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铍針的解釋

古代一種醫療器械。下端劍形,兩面有刃。多用以刺破癰疽,排除膿血。《靈樞經·九鍼十二原》:“五曰鈹鍼,長四寸,廣二分半。”《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癰疽針法歌》:“取膿除瘜用鈹針,輕重疾除在一心。”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铍針是中國古代傳統醫學中的重要工具,其含義和應用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定義與起源

铍針是《黃帝内經》記載的“九針”之一,最早用于刺破癰疽、排除膿血。其名稱源于古代兵器“铍”(長柄雙刃劍),因形制相似而得名。

二、形制特點

  1. 傳統形制:長四寸、寬二分半,末端呈劍鋒狀雙刃結構,長寬比例16:1。
  2. 演變類型:曆史上發展為劍形、三角形、柳葉形、斜式四種主要形制。

三、應用範圍

  1. 古代外科:主要用于刺膿排血(如癰腫、重舌症)、擴創引流等,《靈樞》記載其為治療大膿的核心工具。
  2. 現代改良:董福慧教授将其發展為治療皮神經卡壓綜合征的微創工具,具有創口小、無需麻醉、精準松解的特點。

四、曆史演變

•宋明時期:應用範圍擴展至切除腐肉、贅瘤等外科操作
•現代醫學:隨着手術技術發展,傳統铍針在外科中的使用逐漸減少,但在中醫微創領域仍有創新應用。

五、文化關聯

铍針形制與古代兵器存在淵源,《左傳》記載铍作為長矛類兵器使用,這種雙刃結構被醫學借鑒。

網絡擴展解釋二

《铍針》的意思

《铍針》是指一種中醫内科治療疾病的方法,通過将铍粉制成細微顆粒,然後用針插入穴位或經絡中,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拆分部首和筆畫

《铍針》的拆分部首為“金”、“钅”,筆畫為15畫。

來源

铍針作為中醫治療方法的一個分支,起源于古代醫學理論和實踐經驗。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發現用铍粉制成的細微顆粒經過針刺穴位後,可以調節人體氣血、消除疾病症狀。

繁體

《铍針》的繁體字為「鈹針」。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铍針的字形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字形較為簡單。然而,具體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請參考相關古代醫學文獻。

例句

醫生使用铍針來治療患者的疾病。

組詞

無。

近義詞

無。

反義詞

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