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不聰敏。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方言》:“南都方言,其不聰敏者,曰鶻突,曰糊塗,曰懵懂,曰勺鐸。”
“勺铎”是一個漢語方言詞彙,讀音為sháo duó,主要用于形容人不夠聰敏或反應遲鈍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根據多個來源(),“勺铎”在南京等地的方言中表示“不聰敏”,常與“鶻突”“糊塗”“懵懂”等詞并列使用,描述人的愚鈍或迷糊狀态。例如明代顧起元《客座贅語·方言》記載:“南都方言,其不聰敏者,曰鶻突,曰糊塗,曰懵懂,曰勺鐸。”
字義分解
使用背景
該詞屬于古方言,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方言研究中()。
同類詞彙
在南京方言中,類似表達還有“鶻突”(糊塗)、“懵懂”(遲鈍)等,均用于形容思維或反應不夠敏捷的狀态()。
總結來看,“勺铎”是一個具有地域性和曆史性的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貶義色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客座贅語》等古籍或方言研究資料。
勺铎(sháo duó)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鈴聲悠揚的聲音。勺铎的拆分部首是“钅”和“匕”,總共有6畫。
勺铎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的音樂鐘樂器。鐘樂器即是當時用于宮廷宴會、莊園雄渾莊嚴、新春祭祀等場合的樂器,它是由銅制成,形狀類似古代的勺子。因此,勺铎一詞的出現,就是将音樂鐘樂器的琴弦撞擊的聲音與叮當作響的銅制器具勺子的聲音聯繫在一起的。
在繁體字中,勺铎的寫法為“勺鐸”,與簡體字有所不同。
在古代,勺铎的漢字寫法有所變化。原始的寫法為“勺铎”,後來也曾出現過“勺铮”的寫法。不過,經過曆代演變,最後仍定下了現在的寫法。
以下是一些關于勺铎的例句:
1. 那支歌曲如同勺铎般的銀鈴聲,回蕩在整個房間裡。
2. 他敲擊勺铎,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勺铎的近義詞可以是“鈴聲”、“叮當聲”等。
勺铎的反義詞可以是“寂靜”、“無聲”等。
除了作為一個獨立的詞語,《勺铎》還可以組成其他詞語,比如“勺铎聲”、“勺铎樂器”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