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駐軍屯田。《漢書·趙充國傳》:“步兵九校,吏士萬人,留屯以為武備,因田緻穀,威德并行。”《後漢書·南匈奴傳》:“ 馮柱 将虎牙營留屯 五原 。” 宋 崔與之 《水調歌頭·題劍閣》詞:“手寫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留屯”是一個曆史軍事術語,主要指駐軍屯田,即軍隊在駐紮的同時開墾田地、生産糧食,兼具軍事防禦與農業自給的雙重功能。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留屯”由“駐留”與“屯田”組合而成,強調軍隊長期駐紮某地并開展農耕活動。這種策略既能鞏固邊防,又能通過生産緩解糧草供應壓力。
曆史用例
功能特點
“留屯”是漢至宋時期常見的軍事策略,尤其在邊疆地區廣泛推行。其核心在于将軍事行動與農業生産結合,既強化防禦能力,又實現資源自給。相關記載可見于《漢書》《後漢書》等權威史籍。
《留屯》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分構成:留和屯。其中,留的部首是田,屯的部首是屍。
留(liú)的筆畫數為7,分解為“田”和“了”,表示停留、滞留的意思。
屯(tún)的筆畫數為4,也是一個獨立的漢字,表示集結、駐紮的意思。
《留屯》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屯即是歸駐,有停駐的意思。而留既有駐紮的含義,還有停留、存在的意思,兩字相結合,表示駐紮停留。
《留屯》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留屯」。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留字的形狀與現代有所不同。早期的留字在“丷”旁加上一點,表示水流的波紋。漢代的留字則是“戈”在“田”上加上兩點,表示戈戟擋住水流,波紋形成的圖景。
屯字的古代寫法也與現代有所不同。早期寫法是“人”字形狀在“土”上加上兩點,表示人在塊土上駐紮。秦漢時期的寫法是在“屍”字旁加上兩點。
以下是使用《留屯》這個詞的例句:
1. 部隊為了鞏固陣地,選擇在這裡留屯。
2. 我們因為道路不通,隻能在這裡留屯等待。
以下是與《留屯》相關的組詞:
站屯、部屯、留所、屯長、屯若、征屯。
以下是《留屯》的近義詞:
停駐、駐紮、滞留。
以下是《留屯》的反義詞:
離開、出發、動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