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削發出家。《景德傳燈錄·宗密禅師》:“ 唐 元和 二年将赴貢舉,偶造 圓和尚 法席,欣然契會,遂求披削。”
(2).批改、删削。 明 李贽 《寄京友書》:“《坡仙集》我有披削旁註在内,每開看便自歡喜,是我一件快心卻疾之書。” 清 陳确 《上闵辰生先生書》:“望吾師細加披削,仍付便人,以開迷謬,不勝幸甚。”
根據多個來源的綜合分析,“披削”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削發出家(佛教術語)
指剃去頭發成為僧尼的行為,源于佛教傳統。例如《景德傳燈錄》記載唐代宗密禅師“求披削”出家修行的典故。
批改、删削(文獻修訂)
指對文字内容的修改、删減或潤色。明代李贽在書信中提到對《坡仙集》進行“披削旁注”,清代陳确也使用該詞請求老師修改文章。
部分低權威來源(如)提出“形容外貌整潔”的引申義,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或權威詞典佐證,可能是現代誤用,建議以核心含義為準。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或佛教典籍進一步考證其用法。
披削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彙,包括“披”和“削”兩個字。披具有拆分部首的特點,由“拜”和“巾”兩個部首組成。削則由“刂”和“肖”兩個部首組成。披削是兩個字的結合,表示将某物披在身上并進行削去。
披的筆畫數為8畫,削的筆畫數為9畫。披由拜和巾兩個部首構成,削則是由刂和肖兩個部首組成。
披削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具體出自《論衡·卷一·辯疑篇》。在繁體中,披削的寫法為「披削」。
古代漢字中,披的寫法為「毗」,削的寫法為「肖」。這些古代漢字的寫法在演變和演草過程中逐漸轉變為現代漢字的形态。
1. 他披了一件大衣,出門遮擋寒風。
2. 為了改善土壤質量,農民削去了土地表層的雜草。
3. 這個項目需要進行披削加工,以達到所需尺寸。
組詞:披風、披星戴月、披荊斬棘、披露、披薩、削減、削弱、削足適履
近義詞:覆蓋、穿戴、覆蓋、割除、切除
反義詞:撥開、揭露、添加、加強、保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