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棃面”。以刀劃面。我國古代 匈奴 回鹘 等民族的風俗,凡遇大憂大喪,就用刀劃臉,表示哀痛。梨,通“ 剺 ”。《後漢書·耿秉傳》:“ 匈奴 聞 秉 卒,舉國號哭,或至棃面流血。” 李賢 注:“棃即剺字。剺,割也。”
“梨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古代北方民族的哀悼習俗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梨面”亦寫作“棃面”,指以刀劃面的習俗。這裡的“梨”是通假字,本字為“剺”(lí),意為用刀劃割。這一行為多見于匈奴、回鹘等民族,在遭遇重大喪事或憂患時,通過劃破面部表達哀痛。
曆史背景與例證
據《後漢書·耿秉傳》記載,匈奴人得知漢将耿秉去世後,“舉國號哭,或至棃面流血”,說明該習俗具有強烈的儀式性和情感表達功能。這一行為不僅是個人哀傷的體現,也可能帶有集體認同或宗教意義。
文化關聯
類似習俗在古代遊牧民族中較為普遍,可能與薩滿信仰或祖先崇拜有關。通過自殘體膚的極端方式,既宣洩悲痛,也可能被視為與亡靈溝通的途徑。
擴展說明:現代研究中,“梨面”常被納入古代民族喪葬文化或身體實踐的研究範疇,成為探讨族群身份與情感表達的重要案例。
梨面,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臉的形狀像梨子一樣。也可以用來形容女性面貌嬌美、圓潤可愛。
梨面的部首是木,筆畫數為11。
梨面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但其實在古代古籍中也有類似形容臉形的詞語。
梨面的繁體字為梨麵。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梨面可以寫作梨顔或梨顏。
她有一張梨面,紅潤可愛。
梨面可以和其他詞組合來形容不同的事物,比如梨面紅、梨面粉嫩等。
梨面的近義詞包括:梨渦、梨頰。
梨面的反義詞可以是:方臉、瘦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