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樸刀的意思、樸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樸刀的解釋

[a sword with a long blade and a short hilt wielded with both hands] 舊式武器,一種刀身窄長、刀柄比大刀柄短的刀,雙手使用

楊志提了樸刀,拿了藤條,自去趕那擔子。——《水浒傳》

詳細解釋

古時武器,一種刀身窄長,刀柄較短的刀。雙手使用。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話兒不提樸刀桿棒,長槍大馬。”《水浒傳》第二回:“﹝ 朱武 等﹞隻帶了三五箇做伴,将了樸刀,各跨口腰6*刀,不騎鞍馬,步行下山,逕來到 史家莊 上。” 茅盾 《豹子頭林沖》:“ 林沖 挺起樸刀,托開左手,飛步搶過 聚義廳 前,便轉向右首耳房奔去。”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樸刀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樸刀是中國古代一種兼具劈砍與挑刺功能的冷兵器,其名稱與形制特點在漢語詞典及曆史文獻中有明确記載,具體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樸刀(拼音:pō dāo)

指一種刀身窄長、刀柄較短的古代兵器,柄長通常介于刀身長度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可雙手持握。其名中“樸”通“钋”,意為窄長銳利之态,強調刀體輕便、便于揮砍的特性。《漢語大詞典》定義為:“刀身狹長,柄短,雙手使用之刀。”


二、詞源與字形演變

“樸刀”一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樸”為“钋”的借字(《說文解字注》:“钋,裂也”),後因兵器材質多為木質刀柄,漸以“樸”代稱。《辭源》釋:“樸,木皮也”,引申指木質刀柄,故“樸刀”即“裝木柄之刀”。


三、形制與功能特征

  1. 結構特點

    刀身窄而直,長度約60-90厘米,單刃開鋒,刀尖斜銳;刀柄無護手,常纏繞麻繩防滑,便于劈砍突刺(《中國兵器史稿》)。

  2. 實戰用途

    因兼具刀的劈砍與槍的挑刺功能,多用于步戰,尤其適合民間自衛或綠林武裝。《水浒傳》中常提及“樸刀”為江湖人士慣用兵器(如第十九回:“劉唐挺着樸刀出戰”)。


四、曆史文獻佐證


五、與現代漢語的關聯

現代漢語中,“樸刀”一詞主要用于曆史語境或文學描寫,不再指實用兵器。《現代漢語詞典》将其标注為“古代兵器”,釋義側重其文化符號意義,如“樸刀”象征草莽英雄的江湖身份。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許慎(清段玉裁注). 《說文解字注》. 中華書局, 2013.
  3. 周緯. 《中國兵器史稿》. 三聯書店, 2017.
  4. 施耐庵. 《水浒傳》(容與堂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7.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20.

網絡擴展解釋

樸刀是中國古代一種兼具兵器與農具功能的雙手持握刀具,其具體含義及特點如下:

一、基本定義 樸刀(音pō dāo)是介于單刀與長柄大刀之間的兵器,由木柄連接窄長刀身構成。刀身長度約60-150厘米,刀刃較一般單刀更窄但長,木柄長度可調節(短柄約50厘米,長柄可達人體腰部),需雙手持握使用。因其可拆卸結構,宋元時期常被登記為農具以規避兵器管制。

二、核心特征

  1. 結構靈活:刀身與木柄可拆卸組合,短柄形态便于隨身攜帶,長柄形态增強劈砍力度;
  2. 功能雙重:日常作為收割農具(畲刀),戰時則為兵器(太平天國時期被稱為"太平刀");
  3. 使用技法:利用刀刃長度和自身重量進行劈殺,《水浒傳》中林沖、楊志等好漢多持此兵器。

三、曆史演變 始見于宋代文獻《宋會要輯稿》,原為百姓改良的便攜刀具。清代因太平軍大規模使用而盛行,清末逐漸退出戰場。其名稱演變包含"撥刀""播刀"等異稱,印證了農具與兵器的屬性交織。

四、文學印證 《水浒傳》第二回朱武等人"将了樸刀"夜訪史家莊,《燕青博魚》中"百煉鋼打就的長樸刀"等描寫,佐證了該兵器在民間的普及性。

注:更詳細的曆史圖譜可參考《宋會要輯稿》及《中國兵器史稿》等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暗處安意八掆輿拔還備覽兵盟閟啬常産昌輝扯筋湊趣兒鴠鳥董狐之筆短劇放煙幕彈飛奴拊股拱壩官桂矔習顧委皓翅河煎核剖後成稽廢饑沴進恩近着機素康靖慷惋胯裆枯凋斂刃獵騎靈墟流議駱驿不絶孟轲排駕契機清晶秦俑瓊闆诠擇饒樂蹂剔陝甘甯邊區苫褐山性松柏之壽帑金挑擔挑心頑童無時縣吏獻藝小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