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董狐之筆的意思、董狐之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董狐之筆的解釋

後人對那些公正不偏,不因為各人的好惡或利害關系,而捏造不實言論的人的稱呼。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董狐之筆”是一個源自中國曆史的著名成語,比喻史官或記錄者不畏強權、秉筆直書、如實記載曆史的公正态度和崇高精神。其核心内涵在于剛直不阿、忠于史實。

一、 字面釋義與典故起源 “董狐之筆”的典故直接來源于春秋時期晉國史官董狐的事迹。據《左傳·宣公二年》記載(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春秋左傳注》),晉靈公昏庸無道,大臣趙盾多次勸谏無效,反遭迫害。趙盾的族弟趙穿憤而弑殺晉靈公。當時趙盾雖未直接參與弑君,且已逃亡在外,但作為執政正卿,他未出境國境就聽聞了靈公被殺的消息,隨後返回都城并未追究趙穿的責任。史官董狐認為趙盾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在史冊上直書“趙盾弑其君”,并公示于朝堂。趙盾辯解,董狐則依據“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賊”的史官原則,堅持自己的記載。孔子後來評價此事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來源: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二、 詞義解析與現代用法

  1. 核心含義:
    • 秉筆直書: 指史官或記錄者依據事實真相進行記載,不因畏懼權貴、不因個人好惡而歪曲、隱瞞或粉飾曆史。強調客觀、公正、真實的記錄原則。
    • 剛正不阿: 體現記錄者堅持原則、維護正義、不屈服于壓力的高尚品格和職業操守。
  2. 引申義與比喻義:
    • 泛指任何堅持真理、實事求是、敢于揭露真相的行為和精神。
    • 常用來贊揚記者、學者、作家等秉持職業道德,堅持真實報道和客觀研究的态度。
    • 也用于形容曆史記載或文學作品具有高度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三、 文化價值與精神傳承 “董狐之筆”所代表的史官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為珍貴的遺産。它體現了:

“董狐之筆”不僅是一個記錄曆史事件的典故,更升華為一種象征剛直不阿、忠于事實、不畏強權的文化符號和精神标杆。它要求記錄者(無論是史官、記者還是其他文字工作者)必須具備高度的道德勇氣和職業操守,以客觀公正的态度,如實記載和反映現實,為後世留下真實可信的曆史見證。

網絡擴展解釋

“董狐之筆”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史官或記錄者不畏權貴、秉筆直書的公正精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1. 來源與典故
    該成語出自《左傳·宣公二年》。春秋時期,晉國史官董狐記載“趙盾弑其君”,因晉靈公殘暴無道,趙盾逃亡未出國境時,其族弟趙穿殺死靈公。董狐認為趙盾身為執政大臣未讨伐亂臣,需承擔“弑君”之責。盡管趙盾辯解,董狐仍堅持如實記錄,被孔子贊為“古之良史,書法不隱”。

  2. 核心含義
    指史家或記錄者不因個人好惡、權勢壓力而歪曲事實,堅持客觀公正地記載曆史。後世以此稱頌敢于直言的史官精神,如文天祥《正氣歌》中“在晉董狐筆”即用此典。

  3. 深層意義

    • 道德準則:強調史官應遵循“書法不隱”原則,即不隱瞞真相,即使面對生死威脅(董狐曾因此面臨趙盾的殺身之禍)。
    • 責任歸屬:體現古代對權責一緻的要求,趙盾雖未親自弑君,但未盡臣責即需擔責。
  4. 後世影響
    董狐成為史家典範,如清代王闿運受湘軍委托修志時,因堅持如實記載引發争議,被曾國荃稱為“董狐之筆”。這一精神也融入中國史學傳統,強調“直筆”與“信史”。

  5. 現代引申
    現常用于贊譽媒體、學者等堅守事實、敢于揭露真相的行為,成為追求客觀公正的代名詞。

别人正在浏覽...

百花争豔百鍊鏡白雲謠輩群彼蒼逋城錢彩色影片敞豁豁朝蜏此後達靼搭當墊沃方書鳳皇于蜚佛郎機還師寒燈汗巾河落尖筆踐運京省經世之才隽遠卡座聯猭良衣良正恡愛鄰長臨街房林幽吏隱攏邊僇僇漭泱馬賽克蒙輪溟鵬釀糯胚料鬅頭棚巷跒倔罄乏鵲門豕虎傳訛石磉詩神勢相舜琴碎核碎乳韬輝瓦注踒閃舞鳳曉信宵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