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低濕的地方。 漢 司馬相如 《子虛賦》:“其高燥則生葴菥苞荔,薛莎青薠;其埤濕則生藏莨蒹葭,東蘠彫胡。”
(2).低窪潮濕。《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三年》:“使説 曹操 以 許 下埤濕, 雒陽 殘破,宜徙都 鄄城 以就全實。”
埤濕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構詞法和典籍用例兩方面解析:
“埤濕”指低窪潮濕之地。“埤”(pí)本義為增加、矮牆,引申指低矮處;“濕”即潮濕、水分多。二字組合特指地勢低窪、易積水潮濕的區域。例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町原防,牧隰臯,井衍沃”,其中“隰臯”即類似“埤濕”的低濕之地(《漢語大詞典》。
《說文解字》釋:“埤,增也”,後引申為低矮處。如《詩經·邶風·北門》“政事一埤益我”中“埤”表增添,而在地理語境中轉為“低窪”義(《古代漢語詞典》。
《說文》:“濕,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本為水名,後泛指濕潤狀态。《周易·乾卦》“水流濕”即用此義(《王力古漢語字典》。
《周禮·地官·大司徒》記載:“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鄭玄注:“下濕曰隰”,與“埤濕”所指地理特征一緻(中華書局《周禮注疏》。《漢書·地理志》亦将“隰臯”列為九州地貌類型之一,印證其地理學意義(《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該詞今多見于古籍研究及曆史地理學領域,如描述黃淮海平原的古沼澤地貌(鄒逸麟《中國曆史地理概述》。日常語境中已被“窪地”“濕地”等替代。
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古代漢語詞典》[Z]. 商務印書館, 2014.
: 王力. 《王力古漢語字典》[Z]. 中華書局, 2000.
: [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 《周禮注疏》[M]. 中華書局, 2019.
: [漢]班固. 《漢書》[M]. 中華書局點校本, 1962.
: 鄒逸麟. 《中國曆史地理概述》[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埤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作為名詞
低濕的地方:指地勢低窪、水源豐富的區域。例如《子虛賦》中記載:“其埤濕則生藏莨蒹葭”,描述低濕處生長的植物。
作為形容詞
低窪潮濕:用于形容環境或土地的濕潤特性。如《資治通鑒》提到“許下埤濕”,指許昌地區地勢低窪、潮濕。
“埤濕”兼具名詞和形容詞屬性,既指具體的地理特征(低濕處),也描述環境狀态(潮濕)。其用法多與古代農業和地理描寫相關,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如需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子虛賦》或《資治通鑒》相關内容。
癟三比周成誦赤松舂擊點石術巅越雕坊地闆蠟風雲變幻乖疎光針歸獸汗羞瘊贅話靶黃雀風化俗诙謿穢狀貨遺堅成剪發披缁降叛就木決烈辣乎乎流貤籠竹銮旗輪轉椅馬毛猬磔門隟牧長南心前景前鄉青眼律請囑窮思畢精羣彥去梯任木溶溶澹澹散流三元裡扇箑射箭所聞唐三藏鞀铎添線鐵撾骫麗畏葸溫愛沃酹吳昌碩相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