穢狀的意思、穢狀的詳細解釋
穢狀的解釋
丑惡的行為。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台省·王聚洲給事》:“忽為 鄭禦史 環樞 所劾,專指其簠簋穢狀, 王 不待處分竟歸。”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刑部·癸卯妖書附續憂危竑議》:“事發革職,居京益多穢狀。”
詞語分解
- 穢的解釋 穢 (穢) ì 肮髒:穢惡(?)。穢濁。污穢。 丑惡的:穢行(妌 )。穢迹。穢氣。穢語。 * 。自慚形穢。 田中多雜草,荒蕪。 筆畫數:; 部首:禾; 筆順編號:
- 狀的解釋 狀 (狀) à 形容,樣子:狀貌。奇形怪狀。 情況,情形:狀況。病狀。現狀。 叙述,描寫:狀語。狀其事。寫情狀物。 舊時叙述事件的文辭:行狀。訴狀。供狀。 特種格式的憑證:獎狀。委任狀。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穢狀”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huì zhuàng,其核心含義為丑惡的行為,多用于書面或曆史文獻中,具有負面評價色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基本定義:指卑劣、不道德的行徑或丑聞,常用于描述品行敗壞的具體事例。
- 構成分析:
- “穢”:本義為田中雜草叢生(荒蕪),引申為肮髒、丑惡(如“污穢”“穢行”)。
- “狀”:表示情形、狀況,此處特指行為表現。
2.用法與語境
- 曆史用例:明代文獻《野獲編》中記載官員因“穢狀”被彈劾,如“簠簋穢狀”(指貪污受賄等劣迹)。
- 適用場景:多用于揭露或譴責道德敗壞、違法亂紀的行為,常見于史書、彈劾文書或嚴肅文學中。
3.相關擴展
- 近義詞:穢行、惡迹、丑聞。
- 反義詞:善舉、美德、嘉行。
4.權威來源印證
- 漢典、查字典等高權威詞典均明确其定義為“丑惡的行為”。
- 漢字解析中,“穢”的引申義(如缺點、罪過)進一步佐證“穢狀”的負面含義。
“穢狀”是形容惡劣行徑的書面用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指向的丑惡行為。
網絡擴展解釋二
《穢狀》的意思
《穢狀》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不潔的狀況或狀态。通常用于形容肮髒、污濁或不雅觀的事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穢狀》的拆分分别是:部首“禾”和“犬”,共有11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穢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現代漢字中保留了其原有的意義。在繁體字中,穢狀寫作「穢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穢狀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仍保持了禾和犬兩個部首,外加其他附加部首或結構。這些變體主要出現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或地區。
例句
1. 那個房間裡彌漫着一股穢狀的氣味。
2. 她的穿着破舊不堪,給人一種穢狀的感覺。
組詞
穢體、穢物、穢迹、穢語、穢情
近義詞
肮髒、污穢、不潔、玷污
反義詞
清潔、幹淨、整潔、純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