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決烈”。剛烈;堅毅。《隋書·地理志下》:“其人率多勁悍決烈。” 唐 高適 《奉和鹘賦》:“翻決烈以電掣,皆披靡而星分。” 元 李壽卿 《度柳翠》第四折:“大丈夫具決烈志氣,慷慨英靈。”《再生緣》第十回:“妹妹果然心決烈, 孟嘉齡 ,與他做個對頭人。” 寅半生 《讀<迦因小傳>兩譯本書後》:“﹝ 迦因 ﹞厥後與爵夫人客邸傾談,在 蟠溪子 譯本,則何等慷慨,何等決烈!”
“決烈”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ué liè,主要形容人的性格或行為剛強、堅毅,具有果斷不屈的特質。以下是詳細解釋:
現代使用較少,多保留于書面或文學作品中,如形容曆史人物或英雄氣概,例如:“革命者的決烈精神令人敬佩。”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隋書》《醒世恒言》等古籍。
決烈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決和烈。
拆分部首和筆畫:
決:由冖(mì)和刂(dāo)兩個部首組成,總共7畫。
烈:由火(huǒ)和列(liè)兩個部首組成,總共10畫。
來源:
決烈一詞最早出現在《紅樓夢》一書中,意為果斷堅決的意志和行動。
繁體:
決烈的繁體字為「決烈」。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決烈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整體意義相同。
例句:
1. 他以決烈的行動挽救了大家的生命。
2. 這場戰鬥需要我們決烈的決心和勇氣。
組詞:
決策、果決、果決如一、堅決、堅決果斷等。
近義詞:
果斷、堅決、有決心、果敢等。
反義詞:
猶豫、優柔寡斷、躊躇不決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