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量,斟酌。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明白頭訖之序,品酌事例之條,曉其大綱,則衆理可貫。”
“品酌”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pǐn zhuó,其核心含義是衡量、斟酌,通常指在思考或決策時仔細分析、比較不同因素()。
基本定義
源自南朝梁劉勰的《文心雕龍·史傳》:“明白頭訖之序,品酌事例之條,曉其大綱,則衆理可貫。” 這裡強調通過衡量事物的次序和細節,抓住核心邏輯()。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表示對事物、觀點等進行審慎的權衡。例如:“考過語文像走過一座茶樓,品酌了一杯開水作為開頭……”(),此處比喻對考試内容的細緻推敲。
現代應用
當代語境中,可延伸至品鑒、評估等場景,如品茶、評論文獻等,但仍保留“仔細分析”的深層含義()。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文心雕龍》相關章節(來源:、2、4、5)。
品酌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品”和“酌”兩個字組成。其中,“品”字的部首是口,總筆畫數為8畫;“酌”字的部首是酉,總筆畫數為10畫。
“品酌”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有着豐富的意義和用法。
在繁體字中,品酌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品字在隸書、篆書和楷書中的形狀略有差異,但都能清晰辨認。酌字在隸書中的形狀較為簡練,而在篆書和楷書中的形狀相對複雜,但也能讀寫理解。
以下是一些關于“品酌”的例句:
與“品酌”相關的組詞有:
與“品酌”近義詞有:
與“品酌”反義詞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