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至死不忘。《左傳·成公三年》:“以君之靈,纍臣得歸骨於 晉 ,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 孔穎達 疏:“懷荷君恩,身雖死而朽腐,此恩不朽腐也。死尚不朽,以示其至死不忘也。”《左傳·昭公三十一年》:“若弗殺弗亡,君之惠也,死且不朽。”《國語·楚語上》:“若得歸骨於 楚 ,死且不朽。”
“死且不朽”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詳細解析:
核心含義
指人至死不忘恩德,強調對他人恩情的銘記和忠誠。例如《左傳》中晉國大夫知罃被俘後,向楚王表達若能被釋放回國,即使受刑而死,也會感念楚王的恩德。
延伸意義
現代用法中,也可引申為“精神或事迹永不磨滅”,例如形容英雄人物的堅定意志或功績永存。
情感色彩
中性偏褒義,多用于表達忠誠、感恩或對崇高精神的贊頌。
部分資料(如)将含義擴展為“精神意志堅定”,但傳統解釋更側重“不忘恩德”。建議以《左傳》原典及權威詞典(如、4)為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典故或例句,可查閱《左傳》原文或《漢語成語大詞典》。
《死且不朽》這個詞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人死後仍然流傳不朽。它形容人的事迹、名聲、作品等具有永久性的影響。
《死且不朽》的拆分部首是歹和不,具體的筆畫分别是3畫和4畫。
《死且不朽》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貨殖列傳》中:“事頓首、文武已死而名聲猶世且不朽。”意思是比起事情完成的首要人物來,即使文武已經死去,名聲卻依然流傳,且流傳不朽。
《死且不朽》的繁體字為《死且不朽》。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
他的貢獻将會使他的名字永遠存世,他的事迹展現了《死且不朽》的力量。
長生不死、不朽的功名、青史留名
長存不朽
短暫一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