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吞舟的大魚。常以喻人事之大者。《莊子·庚桑楚》:“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則蟻能苦之。”《列子·楊朱》:“吞舟之魚,不遊枝流;鴻鵠高飛,不集污池。”《漢書·酷吏傳序》:“ 漢 興,破觚而為圜,斲琱而為樸,號為罔漏吞舟之魚。” 嚴複 《論世變之亟》:“吾頓八紘之網以收之,即或漏吞舟之魚,而已暴鰓斷鰭,頽然老矣。”
“吞舟之魚”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tūn zhōu zhī yú,字面意思是“能吞下船隻的大魚”。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指體型龐大到足以吞沒船隻的魚,比喻極其巨大的事物或非同尋常的人物。常用于強調事物超出常規的規模或影響力,如形容法律漏洞導緻重大疏漏(“網漏吞舟之魚”),或指代志向遠大、不同流俗的賢人。
該成語最早見于多部古籍: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莊子》《史記》等原典,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搜狗百科(來源标注為-)。
《吞舟之魚》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欺騙的手段高明到了讓人無法警惕或防備的地步,就像魚吞下舟一樣。它比喻詭計奸詐的人極為狡猾,讓人難以防範。
《吞舟之魚》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别是:
- 吞(tūn):由口(口)和旬(xún)組成,總共有五畫。
- 舟(zhōu):由舟(zhōu)構成,總共有六畫。
- 之(zhī):由之(zhī)構成,總共有三畫。
魚(yú):由魚(yú)構成,總共有八畫。
《吞舟之魚》這個成語最早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世說新語·言語篇》。出自東晉時期王導的話:“楊慎逸之事夫 子已集集矣,小人吞舟之魚,而無所措手足者耳。”它形象地描繪了小人之間的鬥争和欺騙。
《吞舟之魚》的繁體漢字寫作「吞舟之魚」。
在古代漢字中,有些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吞舟之魚》中的字,在古時候的寫法如下:
- 之:ㄓ
- 魚:魚
他的計謀猶如《吞舟之魚》,讓我們完全被蒙騙。
成語:“懸梁之魚”、“水滴石穿”、“如虎添翼”。
其他詞語:“吞食”、“舟車”、“魚貫而入”。
狡猾、詭計多端、奸猾。
真誠、正直、坦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