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鸕鶿杓 ”。刻為鸬鹚形的酒杓。 唐 李白 《襄陽歌》:“鸕鷀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 王琦 注:“ 楊齊賢 曰:鸕鷀,水鳥,其頸長,刻杓為之形。” 宋 辛棄疾 《蓦山溪》詞:“病來止酒,辜負鸕鶿杓。” 明 徐渭 《錢王孫饷蟹》詩:“百年生死鸕鷀杓,一殼玄黃玳瑁膏。”
鸬鹚杓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殊的酒器,其名稱與形态均與鸬鹚鳥相關。以下是關于該詞的多角度解釋:
鸬鹚杓是一種刻成鸬鹚形狀的酒杓,主要用于從酒樽等容器中舀取酒液。其名稱源于鸬鹚鳥的長頸、長喙特征,杓柄設計模仿鳥頭,整體形似鸬鹚靜立姿态。
鸬鹚杓在詩詞中常與“鹦鹉杯”并列,象征豪飲或文人雅趣:
河南偃師唐墓曾出土銀質鸬鹚杓實物,美國弗利爾美術館亦藏有類似器物,印證其曆史存在與工藝水平。
“鸬鹚杓”亦簡稱“鸬杓”,相關詞彙如“鸬鹚酒”泛指用此類酒器盛裝的美酒。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詞背景或考古細節,可參考漢典、古文化網等來源。
《鸬鹚杓》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古代捕魚所使用的工具。鸬鹚是一種善于捕魚的鳥類,而杓則是指捕魚所用的工具。因此,《鸬鹚杓》這個詞可以理解為鸬鹚捕魚所用的器具。
從字面上來看,鸬鹚杓漢字可以根據其部首進行拆分。其中,《鸬》的部首是鳥,筆畫數為8;《鹚》的部首也是鳥,筆畫數為13;《杓》的部首是木,筆畫數為7。
鸬鹚杓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有趣,它其實是從古代的文獻中提取出來的。在《詩經·卷南山》中,有一篇古詩寫道:“東海之河,維鹛鲔鯉。維鹛維鹛,其刺維何?”其中,“維鹛鲔鯉”可以理解為捕魚所使用的器具。由于“鹛鲔鯉”不容易直接取字,因此後來将其揣摩成“鸬鹚杓”這樣的字眼來表達。
在繁體字中,鸬鹚杓的寫法依然保留。隻是在部分繁體字體系中,對一些筆畫進行了一定的變化,但整體的意思和寫法保持一緻。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鸬鹚杓的字形可能稍有不同。例如,在《爾雅·釋鳥》中的描寫,鸬鹚杓的寫法是:“一鷈雁”。
以下是一些鸬鹚杓的常見例句:
1. 漁民用鸬鹚杓捕捉了大量的魚類。
2. 他手握鸬鹚杓,熟練地操作着捕魚過程。
3. 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築就是一隻鸬鹚握着鸬鹚杓。
由于鸬鹚杓這個詞形容的是一種特定的工具,它并沒有明确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