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八德的意思、八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八德的解釋

[eight virtures] 中國封建社會表彰的八種德行,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詳細解釋

道家謂道的八種界限。《莊子·齊物論》:“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争,此之謂八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八德”是中華傳統倫理體系的核心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周禮》的“六德”體系,至宋代形成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項基本道德準則。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八德分别對應以下内涵:

孝指“善事父母”,《論語·學而》強調“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要求子女對父母盡贍養與敬愛之責。悌謂“敬愛兄長”,《孟子·滕文公下》載“入則孝,出則悌”,強調家族内部長幼有序的倫理關系。忠為“盡心竭力”,《左傳·宣公十二年》提出“臨患不忘國,忠也”,既包含對國家的忠誠,也涵蓋對職守的盡責。

信即“誠實不欺”,《論語·為政》主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強調言行一緻的社會契約精神。禮包含“行為規範”與“道德約束”雙重屬性,《禮記·曲禮》稱“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是維系社會秩序的制度化體現。義指“公正合宜”,《孟子·告子上》提出“舍生而取義”,涉及公私利益取舍的價值判斷。

廉要求“清白不苟”,《楚辭·招魂》注“不受曰廉”,特指官員廉潔自律的職業操守。恥強調“羞惡之心”,《論語·子路》稱“行己有恥”,作為道德底線的自我約束機制。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考據,八德在明清時期被納入《訓蒙八箴》等童蒙教材,成為國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近現代學者梁啟超在《新民說》中特别強調“廉恥”作為立人之大節,體現八德在時代演進中的適應性發展。

網絡擴展解釋

“八德”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道德準則,主要包含八種德行,具體解釋如下:

一、八德的基本構成

根據多個權威來源(、、、),八德通常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德行體現了古人對個人品德和社會倫理的要求。


二、具體含義


  1. 指孝順父母,不僅包括物質供養,更強調精神關懷與尊重()。《禮記》雲“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說明孝的層次性。


  2. 指兄弟姐妹間的友愛和睦,後延伸至尊重長輩、維護和諧人際關系()。


  3. 忠于國家、事業和職責,強調責任感與奉獻精神(、)。


  4. 誠實守信,是人際交往和社會秩序的基石(、)。


  5. 遵守社會規範與禮儀,體現個人修養(、)。


  6. 追求公正道義,明辨是非,維護社會公平(、)。


  7. 廉潔正直,不貪私利,尤其強調為官者的清廉(、)。


  8. 知羞恥之心,約束行為,促進自我反省(、)。


三、文化背景與演變


四、其他說法

少數文獻(如、)提到“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八德分類,但主流觀點仍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核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八德的曆史演變或具體典故,可參考《禮記》《論語》等經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棒杖鄙矮槽柔打樁機得脫墊洳定準頓迹躲懶方位角風鑒鋒生分朋引類符騐瓜連蔓引古律好弄宏宏簧舌灰鼠會者不忙箋管檢素晶輪近事男蠟籤兒黎丘鬼浏飙盧比論說文漫漶支離敏速彌天納粟片言隻語飄電氣骨青芳清嘯射藝筮地世風石碽束物私房錢嗣位松溜邃谷痛徹心腑望子違和窩絲糖沃頭夏簟下馬飯相思曲象征校藜匣子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