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荊州的意思、荊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荊州的解釋

(1).古“九州”之一。在 荊山 、 衡山 之間。 漢 為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相當于今 湘 鄂 二省及 豫 桂 黔 粵 的一部分; 漢 末以後轄境漸小。 東晉 定治 江陵 (現屬 湖北 ),為當時及 南朝 長江 中遊重鎮。 明 清 置府,後廢。《書·禹貢》:“ 荊 及 衡陽 惟 荊州 。”參閱《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八、《嘉慶一統志》卷三四四。

(2). 唐 韓朝宗 曾任 荊州 長史,為時人所推重,稱 韓荊州 。見 唐 李白 《與韓荊州書》。後因以“荊州”稱己所推重之士。 明 章懋 《與張都運吉》書:“願識荊州,為日久矣!”參見“ 識荊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荊州(jīng zhōu)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地理名詞,主要包含以下三層釋義:


一、古代九州之一

荊州是中國上古行政區劃“九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泛指長江中遊流域。《尚書·禹貢》載:“荊及衡陽惟荊州”,其範圍涵蓋今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貴州部分地區,以荊山(今湖北南漳)為地理标志。這一概念奠定了荊州作為中原文化南擴樞紐的地位。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


二、曆史行政建制

自漢代至民國,“荊州”長期作為一級行政區名稱存在:

  1. 漢代:設荊州刺史部,轄南陽、南郡等七郡,治所初在漢壽(今湖南常德),後遷襄陽。
  2. 三國至南北朝:為兵家必争之地,赤壁之戰後成魏、蜀、吳争奪焦點,《三國志》載“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凸顯其戰略價值。
  3. 唐代:屬山南東道,設荊州大都督府(後改江陵府),杜甫詩雲“荊州麥熟繭成蛾”即指此。
  4. 明清:為府級建制,轄境縮小至湖北江陵、公安等地。

    來源:《中國行政區劃通史》(複旦大學出版社)、《讀史方輿紀要》


三、文化符號與典故載體

荊州因《三國演義》的文學渲染成為重要文化意象:


現代指稱

今“荊州市”為湖北省地級市,轄荊州區、沙市區等,存有荊州古城牆、關帝廟等遺址,被列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

網絡擴展解釋

荊州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地理概念,其核心意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闡述:

一、詞源與曆史沿革

  1. 名稱起源
    荊州之名最早見于《尚書·禹貢》記載的“荊及衡陽惟荊州”,為上古九州之一。其名源于荊山(今湖北西部),因楚國曾在此建國,故“荊”與“楚”常通用。

  2. 地理範圍變遷

    • 先秦至漢:轄境涵蓋今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貴州等部分地區,是楚文化發祥地,楚國在此建都郢(今荊州紀南城)長達411年。
    • 三國時期:成為軍事要地,曹、劉、吳三方争奪焦點,赤壁之戰後形成“三分荊州”格局。
    • 現代:指湖北省地級市,位于長江中遊江漢平原腹地,東經111°15′~114°05′,北緯29°26′~31°37′,涵蓋荊州區、沙市區等6縣市區。

二、文化象征與曆史地位

  1. 軍事與經濟價值
    荊州自古為“長江天險”門戶,控扼三峽與九江河谷,既是糧食産區(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又是軍事要塞。三國時期“得荊州者得天下”即凸顯其戰略地位。

  2. 文化符號

    • 楚文化中心:孕育了青銅冶鑄、漆器工藝等楚文明精髓,現存紀南城遺址、楚王車馬陣等遺迹。
    • 三國文化代表:與“大意失荊州”“劉備借荊州”等典故深度綁定,成為文學作品中忠勇與謀略的象征。

三、現代意義

今荊州市為國務院首批24座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之一,擁有5萬年文化史、500年建都史,集“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稱號于一體,是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


注:關于古代“荊州”與今荊州市的行政範圍差異,的簡要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倍世筆偈必先蔽圉憯凄川靈翠繞珠圍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斷子絕孫放依飛奔豐年玉荒年谷俯仰感驗绀珠公侯萬代顧省蒿萊昊穹嘿哎禾旗核問畫舫黃虀淡飯監督将巨交彙解駮機化勁道及時雨機兆李善蘭龍蟠虎繞木屐母語盤程七八成,七八成兒乞火青少年寝弭乞期祈祝三車少言寡語十二金牌屍骨石灰水石研收夷水過地皮濕亭竈體溫表投球頹節徒居無明業夏苗險暴鮮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