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抹額的意思、抹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抹額的解釋

[hood] 纏在額頭的頭巾;包裹額頭的發帶。也稱“抹頭”

詳細解釋

束在額上的頭巾。 唐 杜牧 《上宣州高大夫書》:“ 婁侍中 師德 ,亦進士也……以紅抹額應猛士詔,躬衣皮袴,率士屯田。”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戎容兵械·抹額》:“《二儀實録》曰: 禹 娶 塗山 之夕,大風雷電,中有甲卒千人,其不被甲者,以紅綃帕抹其頭額,雲海神來朝。 禹 問之,對曰:‘此武士之首服也。’ 秦始皇 至海上,有神朝,皆抹額、緋衫、大口袴。侍衛自此抹額,遂為軍容之服。”《水浒傳》第一○七回:“ 呼延灼 是沖天角鐵幞頭,銷金黃羅抹額。”一本作“ 襪額 ”。《紅樓夢》第三回:“﹝ 寶玉 ﹞齊眉勒着二龍戲珠金抹額。”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抹額”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抹額是一種束在額前的巾飾,由布帛、織錦等材料制成,也稱“額帶”“頭箍”“眉勒”。其名稱中“抹”為動詞,意為系紮、緊勒;“額”指額頭,整體意為系紮于額頭的裝飾物。


曆史演變

  1. 起源

    • 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由北方少數民族用于禦寒。據《續漢書·輿服志》記載,北方寒冷地區用貂皮包裹額頭,後逐漸演變為首飾,成為抹額的雛形。
    • 漢代傳入中原後,曾作為軍戎服飾的一部分,用以标識軍隊身份。
  2. 發展

    • 唐宋時期:男子在幞頭内佩戴抹額,官階不同則顔色、工藝各異(如宋代教官用紅繡,招箭班用紫繡)。宋代後逐漸成為女性常見裝飾。
    • 明清時期:抹額盛行于女性群體,材質更華麗,常綴珠玉、刺繡,彰顯身份與審美。

形制與功能


文化内涵


補充說明

需注意,“抹額”在成語中另有“拭目以待”的引申義(如《莊子》典故),但此含義與頭飾無直接關聯。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時期的形制差異或具體案例,可參考權威曆史服飾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抹額

抹額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描述對文章或文件上部的字句進行塗抹或擦拭掉的動作。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包括“抹”和“額”。

“抹”是由手(扌)和末聲的“末”組成,表示用手觸摸或塗抹的動作。它的筆畫數為8畫。

“額”是由頁(頁)和頁的兩個半旁組成,表示額頭。它的筆畫數為9畫。

《抹額》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書的制作過程。在古代,人們在書寫文章或文件的上部留出一塊空白區域,用來抹掉相關部分的文字。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便于添加修訂後的内容,同時也是一種矯正錯誤或更正的方式。

在繁體字中,抹額的寫法與簡化字基本相同。隻有在“額”字的頁旁下方增加一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抹”的古代寫法稱為“西文抹”,其中的“拉”字旁寫得更長一些,看起來像是一隻手在拉動物體。而“額”的古代寫法稱為“龠文額”,比現代字形複雜一些。

以下是關于"抹額"的例句:

1. 修訂稿中有許多錯誤,需要抹額後重新寫。

2. 我們需要抹額掉這個文件上的個人信息。

組詞:抹布、抹黑、抹煞。

近義詞:塗抹、擦除。

反義詞:書寫、增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