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抹額的意思、抹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抹額的解釋

[hood] 纏在額頭的頭巾;包裹額頭的發帶。也稱“抹頭”

詳細解釋

束在額上的頭巾。 唐 杜牧 《上宣州高大夫書》:“ 婁侍中 師德 ,亦進士也……以紅抹額應猛士詔,躬衣皮袴,率士屯田。”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戎容兵械·抹額》:“《二儀實録》曰: 禹 娶 塗山 之夕,大風雷電,中有甲卒千人,其不被甲者,以紅綃帕抹其頭額,雲海神來朝。 禹 問之,對曰:‘此武士之首服也。’ 秦始皇 至海上,有神朝,皆抹額、緋衫、大口袴。侍衛自此抹額,遂為軍容之服。”《水浒傳》第一○七回:“ 呼延灼 是沖天角鐵幞頭,銷金黃羅抹額。”一本作“ 襪額 ”。《紅樓夢》第三回:“﹝ 寶玉 ﹞齊眉勒着二龍戲珠金抹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抹額"是漢語中兼具實用功能與文化内涵的古代服飾名詞,其釋義可從三個維度展開:

一、基礎詞義 指束在額前的帶狀飾物,多以絲綢、錦緞為料,兩端綴有系帶。該物件在漢代已見雛形,至唐宋成為固定首服,《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圍紮額頭的巾飾"(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第7冊)。

二、曆史演變

  1. 軍事起源:戰國時期武士用皮質抹額防止汗水流入眼睛,陝西秦俑坑出土文物可見實物證據(來源: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2. 身份标識:明代典制規定不同材質區分品級,如《明史·輿服志》載"一品官夫人戴金絲抹額"。
  3. 女性時尚: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描寫王熙鳳"戴着金絲八寶攢珠髻,绾着朝陽五鳳挂珠钗,項上戴着赤金盤螭璎珞圈,裙邊系着豆綠宮縧,雙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褃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時,特别提及"額間勒着二龍搶珠金抹額",印證其裝飾功能。

三、文化象征 作為禮制載體,抹額在婚喪儀典中具有特殊含義。故宮博物院藏《雍正十二美人圖》中,持扇女子所戴鑲玉抹額,反映清代貴族婦女的正式着裝規範(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服飾專題)。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仍用于傳統戲曲裝扮及民族服飾研究領域,其形制演變見證了中國紡織工藝與禮俗文化的發展脈絡。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抹額”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抹額是一種束在額前的巾飾,由布帛、織錦等材料制成,也稱“額帶”“頭箍”“眉勒”。其名稱中“抹”為動詞,意為系紮、緊勒;“額”指額頭,整體意為系紮于額頭的裝飾物。


曆史演變

  1. 起源

    • 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由北方少數民族用于禦寒。據《續漢書·輿服志》記載,北方寒冷地區用貂皮包裹額頭,後逐漸演變為首飾,成為抹額的雛形。
    • 漢代傳入中原後,曾作為軍戎服飾的一部分,用以标識軍隊身份。
  2. 發展

    • 唐宋時期:男子在幞頭内佩戴抹額,官階不同則顔色、工藝各異(如宋代教官用紅繡,招箭班用紫繡)。宋代後逐漸成為女性常見裝飾。
    • 明清時期:抹額盛行于女性群體,材質更華麗,常綴珠玉、刺繡,彰顯身份與審美。

形制與功能


文化内涵


補充說明

需注意,“抹額”在成語中另有“拭目以待”的引申義(如《莊子》典故),但此含義與頭飾無直接關聯。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時期的形制差異或具體案例,可參考權威曆史服飾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障北曲敝楮馳勑促韻箪食豆羹電壓互感器地膽兜率天斷層非累峰嶺腐爛光示鬼爛神焦貴望果凍含榮蒿箭宏氣宦牒忽略迦陵毗伽賤卑薦告漸快矯誕矯猛焦朋借紙荊钗布裙菁蔥經緯儀練練流水對漏亡論倫毛呢毛元銳扪索民變辟任熱能商品流通尚虛中饋絲綿四明狂監私榮聳膊成山素性湯浴天地主餮切通計透河僞造獻夢消卻歇後迷語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