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土重遷的意思、安土重遷的詳細解釋
安土重遷的解釋
[be attached to one's native land and unwilling to leave it;hate to leave one’s native land] 在家鄉住慣了,很不願意搬遷
詳細解釋
留戀故鄉,不願輕易遷居異地。《漢書·元帝紀》:“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序論》:“人主之地,風俗機慧,仁義昭明,冠帶右袵,車服有序,安土重遷,務資有類。” 清 俞樾 《群經平議·論語一》“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夫安土重遷,人之常情,小民於其鄉土,豈無桑梓之念。”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二章:“ 唐淑貞 畢竟算是跑過灘的,見識比她安土重遷的母親強多了。”
詞語分解
- 安土的解釋 .安居本土。《禮記·哀公問》:“不能安土,不能樂天。” 鄭玄 注:“不能安土,動移失業也。”《漢書·食貨志上》:“百姓安土,歲數豐穰。” 晉 潘嶽 《西征賦》:“矧匹夫之安土,邈投身於 鎬京 。猶犬
- 重遷的解釋 謂不輕易遷居。《漢書·元帝紀》:“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 晉 束晳 《廣農議》:“徙遷 西州 ,以充邊土,賜其十年之復,以慰重遷之情,一舉兩得,外實内寬。”謂再次調動官職。 唐
網絡擴展解釋
“安土重遷”是一個漢語成語,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安土重遷”指安于本鄉本土,不願輕易遷移。其中:
- 安:安心、習慣;
- 土:故土、鄉土;
- 重:重視、不輕易(讀作zhòng);
- 遷:搬遷、遷移。
整體強調對故鄉的眷戀和對遷移的慎重态度。
二、出處與背景
該成語最早出自東漢班固《漢書·元帝紀》:“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
曆史背景與漢元帝時期的社會矛盾相關。當時土地兼并嚴重,農民流離失所,統治者試圖通過強調“安土重遷”的民性來穩定社會。
三、用法與結構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定語。
- 典型例句: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自古道:‘安土重遷。’說了離鄉背井,哪一個不怕的。”
- 秦牧《長河浪花集》:“中國農民的傳統習俗是安土重遷。”
四、易錯點與擴展
- 易混淆讀音:“重”讀作zhòng(第四聲),而非chóng。
- 近義詞:安居樂業、戀戀不舍;
- 反義詞:背井離鄉、四海為家。
五、文化内涵
成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鄉土情結”和農耕文明對穩定生活的重視,與《易經》中“安土敦乎仁”的哲學思想一脈相承。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漢書》原文或成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安土重遷》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以下含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意義:《安土重遷》意為“安定于鄉土,不輕易遷徙”。它強調對故鄉土地的依戀和對穩定生活的追求。
拆分部首和筆畫:《安土重遷》的拆分部首為宀、土、重和辶,總共有13個筆畫。
來源:《安土重遷》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一書中,作為描述人們對鄉土情感的表達。
繁體:繁體字是指漢字的繁體書寫形式,其中《安土重遷》的繁體字為「安土重遷」。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安土重遷》的古寫形式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無顯著差異。
例句:他一直秉持着《安土重遷》的精神,決不離開他的故鄉。
組詞:《安土重遷》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如“安土樂業”、“遷徙不休”等。
近義詞:與《安土重遷》意思接近的詞彙包括“留守鄉土”、“不離故土”等。
反義詞:與《安土重遷》意思相反的詞彙有“流離失所”、“四處漂泊”等。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