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廷接受臣民投書的匣子。《金史·程寀傳》:“或置匭匣,以申寃枉,或遣使郡國,問民無告,皆古巡狩之事。”參見“ 匭函 ”。
“匦匣”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朝廷設置的收納臣民投書的專用匣子。以下是詳細解釋:
“匦匣”由“匦”和“匣”組成,均指匣子類容器。其核心含義是朝廷用于接收臣民上書、申訴或建議的官方匣子,類似于現代的“意見箱”。據《金史·程寀傳》記載,金代曾通過設置匦匣來受理冤案、體察民情。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案例或文獻出處,可參考《金史》等史料或相關研究。
《匦匣》是一個表示藏匿寶貝、珍貴物品的詞語,也可以用來形容秘密或隱藏的事物。
《匦匣》這個詞由“匚”和“貝”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匚”在左邊,表示箱子;“貝”在右邊,表示珍寶。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它的總筆畫數為20畫。
《匦匣》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描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将國家的珍寶收藏在匦匣中,用以保護珍貴物品。
《匦匣》的繁體字為「匭匣」。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匦匣》的寫法不盡相同。在《說文解字》中,以“匣”表示,底部帶有“匚”的形狀。而在《康熙字典》中,則将“匚”作為一個單獨的部首,形狀與“凵”相似,從而形成現在常見的寫法。
1. 他把那些貴重的珠寶都藏在匦匣裡。
2. 這個書櫃看似普通,實際上裡面藏有一個小匦匣,裡面放着珍貴的文物。
匣子、匣名、匣鑰、匣鐵、啟匣、匣鎖
箱子、櫃子、寶匣
展示、公開、顯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