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彗星名。《晉書·天文志中》:“辰星散為枉矢、破女、拂樞、滅寶、繞綎、驚理、大奮祀、黑彗。”
“滅寶”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差異,但主要解釋如下:
根據《晉書·天文志中》記載,“滅寶”是彗星的一種名稱,屬于辰星(水星)散化而成的妖星之一。相關記載為:“辰星散為枉矢、破女、拂樞、滅寶、繞綎、驚理、大奮祀、黑彗。”
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古籍和詞典中被引用,屬于較為公認的定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滅寶”可拆解為“毀滅寶物”或“毀壞有價值之物”,但此說法缺乏古籍直接支持,可能是基于字面的引申解讀。需注意,這一用法在傳統文獻中并不常見。
“滅寶”的核心定義源自古代天文學,指特定彗星名稱;現代引申義需謹慎使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晉書》或權威曆史詞典。
滅寶是一個漢字詞,拆分成部首和筆畫可以分為灬(火部)和寶(宀部,寶字的主體部分),它的總筆畫數為15畫。滅寶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摧毀、消滅寶貴的寶物或寶藏。
滅寶一詞的來源比較模糊,可能起源于古代傳說或古代小說中描述的場景,如戰争時摧毀敵方財富或盜墓探險中的寶藏遭到毀滅等。
在繁體字中,滅寶的寫法沒有改變,仍然是「滅寶」。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滅寶的寫法與現代一樣,使用「滅寶」這兩個字。
1. 這位俠客為了保護古墓的寶藏,不惜壯烈犧牲,将整個墓穴滅寶。
2. 戰争中,敵方将大量文物、藝術品等寶物滅寶以阻止我方獲得。
滅寶可以與其他詞組合形成新詞,如滅寶行動、滅寶任務、滅寶隊伍等。
滅寶的近義詞可以是毀掉寶藏、毀滅寶物、消滅財富等。
滅寶的反義詞可以是珍視寶藏、保護寶物、保存財富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