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rive;whip on;order about] 驅使;役使
任人驅策
(1).駕禦鞭策。《北齊書·王昕傳》:“ 悅 ( 元悅 )乃令騎馬在前,手為驅策。” 明 焦竑 《焦氏筆乘·王司馬》:“因登堡四望,無兵馬可驅策。” 郭沫若 《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他要駕馭雲霓龍鳳,驅策日月風雷,在天空中作不知止息的巡遊。”
(2).猶驅使;役使。亦謂效勞。《三國志·魏志·蔣濟傳》:“行稱一州,智效一官,忠信竭命,各奉其職,可并驅策,不使聖明之朝有專吏之名也。”《隋書·李德林傳》:“如 李德林 來受驅策,亦陛下聖德感緻。”《三國演義》第四四回:“ 孔明 曰:‘若蒙不棄,願効犬馬之勞,早晚拱聽驅策。’” 郭沫若 《答<國際文學>編者》:“你有什麼需要,凡我力量所能做到的,我都樂意聽你的驅策,請你絲毫也不要客氣。”
“驅策”是一個動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驅使與鞭策
原指用鞭子驅趕牲畜,後引申為對人或事物的驅使、督促。例如「将士供驅策」「消費性開支驅策着美國經濟」。
命令與效勞
在文學或正式語境中,可表示接受命令或主動效勞。如《聊齋志異》中「但有驅策,敢不惟命!」。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或《聊齋志異》相關段落。
“驅策”是一個動詞,意為驅使、催促、推動。它由“馬”和“策”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馬”是“馬的本義;策”是“措施、辦法”的意思。
“馬”是一個常見的邊旁部首,它象征着馬,古代人們常以馬作為交通工具和戰争工具。在“驅策”這個詞中,馬的本義表示驅駛、推動的動作。
“策”是一個獨體字部首,它來自于“箑”的舊字形,表示用以制定或執行政策、計劃等的工具,引申為辦法、措施。
“驅策”一詞的來源比較明确,古代人們使用這個詞語來形容駕駛馬車或鞭策戰馬,以及比喻驅使人或事物去做某件事情。
在繁體字中,“驅策”的寫法多和簡體字相同,隻是在書寫風格上稍有不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一書記載,古代的“驅策”字是由“馬”和“筴”兩個字形合并而來,其字形更像是一個手持鞭子的形象。
例如,古代詩人白居易在其《長恨歌》中曾有“驅策着馬向長安”的描述,意為驅使馬匹奔向長安。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驅使、推動、催促等。
與“驅策”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驅使、驅動、促使等。
與“驅策”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制止、阻攔、停止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