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寬大和嚴厲互為補充。語出《左傳·昭公二十年》:“ 仲尼 曰:‘善哉,政寬則6*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6*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孔子家語·正論》:“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猛相濟,政是以和。” 唐 李白 《任城縣廳壁記》:“寬猛相濟,弦韋適中。”《文明小史》第九回:“為政之道,須在寬猛相濟。”亦作“ 寬猛并濟 ”。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六:“入闈後,鉅細躬親,寬猛并濟,諸事秩然。”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寬猛相濟漢語 快速查詢。
“寬猛相濟”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治國理念,指寬大與嚴厲兩種手段相輔相成,以達到治國安邦的效果。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年》,拼音為kuān měng xiāng jì,意為執政時寬厚與嚴厲措施互為補充。子産提出“政寬則民慢,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施之以寬”,強調寬嚴需動态平衡,方能實現社會和諧。
典故源自春秋時期鄭國政治家子産。他臨終前告誡繼任者太叔:“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次之則需用猛”(、)。太叔執政初期偏寬,導緻盜賊四起,後改用嚴厲手段才穩定局勢,印證了子産“寬猛相濟”的必要性。
這一思想成為儒家“德刑并用”理念的先導,影響曆代治國策略。如漢代“霸王道雜之”、唐代“禮法合一”均體現寬猛平衡的智慧。
當代社會治理中,“寬猛相濟”可理解為柔性管理與剛性制度的結合。例如:
用法提示:作謂語或定語,近義詞為“恩威并施”。()
《寬猛相濟》是一個成語,意為寬容和嚴厲并重,能夠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措施。
拆分部首和筆畫:宀(宀字頭)犬(犬字旁)目(目字旁)一(橫畫)犬(犬字旁)一(橫畫)彳(彳字旁)。
來源:《莊子·外務》有記載,相傳是戰國時期,齊國國君齊威王問丞相鮑叔牙如何掌握國家之道。鮑叔牙回答說:“寬猛相濟,上下相高。”後來這句話被稱為“寬猛相濟”。
繁體字:寬猛相濟。
古時候漢字寫法:寬-宀(宀字頭)系鬼旁;猛-犭(犬字旁)夏口止;相-目(目字旁)木倍;濟-氵(三點水)齊加日(一撇)。
例句:
1. 他是一個寬猛相濟的領導,既能理解員工的困難,又對工作要求嚴格。
2. 寬猛相濟是一種領導藝術,在處理問題時能夠靈活運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組詞:寬厚、寬容、猛烈、相互、相助、濟世。
近義詞:寬嚴并濟。
反義詞:一味寬容、瞎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