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寬大和嚴厲互為補充。語出《左傳·昭公二十年》:“ 仲尼 曰:‘善哉,政寬則6*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6*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孔子家語·正論》:“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猛相濟,政是以和。” 唐 李白 《任城縣廳壁記》:“寬猛相濟,弦韋適中。”《文明小史》第九回:“為政之道,須在寬猛相濟。”亦作“ 寬猛并濟 ”。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六:“入闈後,鉅細躬親,寬猛并濟,諸事秩然。”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寬猛相濟漢語 快速查詢。
“寬猛相濟”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常用于描述治理或處事時寬厚與嚴厲相結合的策略。從漢語詞典角度,其詳細解釋如下:
定義與字義解析
“寬猛相濟”由“寬”“猛”“相濟”三部分組成:“寬”指寬大、寬容,強調仁慈和靈活;“猛”指嚴厲、猛烈,代表嚴格和果斷;“相濟”意為相互補充、協調配合。整體上,該成語強調在管理國家、處理事務或人際交往中,需靈活運用寬厚與嚴厲兩種手段,以達到平衡和諧的效果。例如,在治國理政中,既要施以仁政安撫民心,又要以法治約束行為,避免偏廢一端導緻混亂。這一概念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強調動态平衡的重要性。
出處與曆史背景
該成語最早見于《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了孔子對鄭國子産治國策略的評價。子産在執政時,既推行寬厚的惠民政策,又實施嚴厲的刑律,孔子贊其“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這反映了春秋時期政治智慧的核心思想,後被曆代典籍如《史記》和《資治通鑒》引用,成為儒家治國理念的典範。詞典中常以此出處作為權威依據,說明其深厚的文化根基。
用法與實例
在現代漢語中,“寬猛相濟”廣泛應用于描述管理、教育或領導藝術。例如,在企業治理中,領導者需對員工既有激勵(寬)又有考核(猛);在教育領域,教師對學生既要鼓勵關懷又要嚴格要求。這種用法強調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靈活性,避免極端化。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該成語的引申義還包括在執法、外交等場景中的策略性平衡,體現了中華文化的辯證思維。
權威參考來源
本解釋綜合引用了以下權威漢語詞典資源:
(注:由于無法驗證有效鍊接,此處僅标注來源名稱以确保信息可信。)
“寬猛相濟”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治國理念,指寬大與嚴厲兩種手段相輔相成,以達到治國安邦的效果。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年》,拼音為kuān měng xiāng jì,意為執政時寬厚與嚴厲措施互為補充。子産提出“政寬則民慢,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施之以寬”,強調寬嚴需動态平衡,方能實現社會和諧。
典故源自春秋時期鄭國政治家子産。他臨終前告誡繼任者太叔:“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次之則需用猛”(、)。太叔執政初期偏寬,導緻盜賊四起,後改用嚴厲手段才穩定局勢,印證了子産“寬猛相濟”的必要性。
這一思想成為儒家“德刑并用”理念的先導,影響曆代治國策略。如漢代“霸王道雜之”、唐代“禮法合一”均體現寬猛平衡的智慧。
當代社會治理中,“寬猛相濟”可理解為柔性管理與剛性制度的結合。例如:
用法提示:作謂語或定語,近義詞為“恩威并施”。()
凹弧飾百花朝白蒙八面鞭長莫及兵官廛人車險淳輝叢冢大中點金敦睦邦交廢務瀵發風向标富平津祴夏寡為鬼手聒聒兒合訂本恒憲加深靜智稷牛金雞竿刊校儽儽兩視麟德曆六念馬理樵甿啟導頃畝取予傷教敗俗石蓮世望食味方丈獅子舞死别四大空歎恨攤戲苕峣貼腳土蠶望候望鄉亡友違式遐長香蕉水響振纖妙嫌責夏孰遐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