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信的意思、凭信的详细解释
凭信的解释
[trust] 依凭相信
不足凭信
详细解释
(1).相信;信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吾尝笑 许 纯儒,不达文章之体,如此之流,不足凭信。” 宋 赵叔向 《肯綮录·锺馗小妹》:“ 明皇 病中之梦,何可凭信?”《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那戏文本子,多是胡諏,岂可凭信?”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七章:“他虽然听说 李自成 很礼遇 牛金星 ,但没有想到对他如此看重和凭信。”
(2).指凭证。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廓尔喀之降》:“ 巴忠 ……遂自遣番人与 廓尔喀 讲和,愿岁纳元寳一千锭以赎其地。 廓尔喀 欲立券约以为凭信。”
亦作“ 凭信 ”。1.凭据,证据。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张炳垣传》:“凡因事出入,皆有伪符券以为凴信,谓之‘关凴’。”
(2).信赖;可信。
词语分解
- 凭的解释 凭 (憑) í 靠在东西上:凭栏。凭吊(对着遗迹怀念)。 依靠,仗恃:凭借。凭靠。凭信。 根据:凭票入场。 证据:凭据。文凭。凭空。凭证。空口无凭。 由着,听任:任凭。听凭。 笔画数:; 部首:几;
- 信的解释 信 ì 诚实,不欺骗:信用。信守。信物。信货。信誓旦旦。 不怀疑,认为可靠:信任。信托。信心。信念。 崇奉:信仰。信徒。 消息:信息。杳无音信。 函件:信件。信笺。信鸽。信访。 随便,放任:信手(随手
专业解析
凭信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凭”和“信”两个语素构成,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
作为动词:相信并作为依据;信赖
- 释义: 指对某人说的话、提供的证据或某事物的真实性、可靠性表示信任,并将其作为判断、决定或行动的基础。
- 例句:
- 他的话不足为凭信。(他的话不足以被相信并作为依据。)
- 这份合同是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凭信。(这份合同是双方权利和义务得以信赖和执行的依据。)
- 来源参考: 该释义在权威汉语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中均有明确记载。其核心在于“信”所表达的信任、信赖之意,与“凭”的结合强调以此信任为基础进行依托或判断。
-
作为名词:作为凭证或证据的事物;信物
- 释义: 指能够证明身份、权利、关系或某事真实性的具体物件或文件。它本身是可信赖的证明。
- 例句:
- 这枚玉佩是他们的定情凭信。
- 请出示有效身份证件作为入场的凭信。
- 来源参考: 此义项同样见于《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它侧重于“凭”所表示的凭证、依据的含义,“信”则强调该凭证的可信度和证明效力。古代常指用作证明的信物,如符节、印信等。
总结关键点:
- 核心概念: “凭信”的核心在于“可信赖”和“作为依据/凭证”。
- 动词 vs 名词: 作动词时,强调“相信并依靠”的动作;作名词时,指代那个被相信的、具有证明作用的“物”。
- 常见搭配: “不足凭信”(不可信)、“作为凭信”(当作凭证)、“定情凭信”(定情的信物)。
- 语源参考: “凭”本义为“倚靠”,引申为“依据、凭证”;“信”本义为“诚实、不欺”,引申为“信任、可靠”。两者结合,完美体现了“可依靠、可信赖的依据或凭证”这一概念。此语源分析可参考《说文解字》(许慎著)及后世相关字源、词源研究著作。
网络扩展解释
“凭信”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 动词用法:指相信、信赖。例如:“我们若凭信仰战斗,就有双重的武装”。
- 名词用法:指凭证、证据。例如:“廓尔喀欲立券约以为凭信”。
二、引证解释
-
信赖之义: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提到“不足凭信”,强调不可轻信缺乏依据的内容。
- 明代《初刻拍案惊奇》中“岂可凭信”也体现了对不可靠事物的质疑。
-
凭证之义:
- 清代昭槤《啸亭杂录》记载,古代外交中通过立券约作为“凭信”。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信赖、凭证、依据。
- 反义词:怀疑、质疑、无据。
四、使用场景
- 正式文书:如合同、条约中需以书面材料作为“凭信”。
- 日常交流:表达对人或事物的信任,例如“他的话不足凭信”。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用例或语境分析,可参考《颜氏家训》《初刻拍案惊奇》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败面饱览边粟拨火棒布治财赀储元宫寸长寸长片善村服殂殒讹称防主凡音凤轸否塞衮衣西归好大喜功蒿荒横折贾侩尖笔开裆裤科头细粉軖车裤筒烂开联边笼驯罗胜緑毛么凤门缝母仪逆天违理弄鬼前危后则穷蹙琼钑祈使句綦溪觑探上勤下顺深策石碽时谭私科子悚息岁调讨话蜓翼橐中装秃人外使闲素铦袭小祠小铠下剩席丰履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