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僧人所用的瓶缽和錫杖。亦借指僧侶或僧侶生涯。 五代 齊己 《夏日荊渚書懷》詩:“中途息瓶錫,十載依公卿。” 唐 無名氏 《濟度寺尼蕭法願墓志》:“瓶錫鹹萃,冠蓋畢臻。” 宋 司馬光 《送文慧師歸眉山》詩:“山鳥集掌中, 巴 猿侍瓶錫。”
"瓶錫"是漢語中的一個佛教術語,指代僧人雲遊時隨身攜帶的兩件重要物品:
瓶(水瓶,用于盛水)與錫(錫杖,用于防身、警示動物)。合稱象征僧人的行腳生涯與清修身份。
本義與實物指代
“瓶”即“淨瓶”或“澡瓶”,為貯水器具,供飲用或潔身;“錫”指“錫杖”,頂端有金屬環的禅杖,行走時振動可驅趕蛇蟲,亦為持戒的象征。二者是僧人“頭陀行”(苦修)的典型裝備。
宗教引申義
文化意象
在詩詞中常寄托超脫塵世之意。如唐代劉長卿《送靈澈上人》中“荷笠帶夕陽,青山獨歸遠”,隱現“瓶錫”意象的孤高意境。
《五燈會元·卷三》:“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遊。隻憑瓶與錫,到處度春秋。”
此例凸顯瓶錫作為遊方僧人唯一依托的宗教意涵。
注:以上釋義綜合佛教典籍、禅宗文獻及傳統辭書考據,釋義框架參照《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例證源自可考佛教史料。
“瓶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與佛教僧侶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瓶錫”指僧人所用的瓶缽和錫杖,是僧人雲遊、修行時的隨身物品。後引申為僧侶生涯或僧侶群體的象征。
有少數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成語,形容“言辭謙虛、穩重”,但這一用法未被主流文獻廣泛采用,可能為引申或誤傳。
“瓶錫”的核心意義與佛教文化相關,常見于古典詩文,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3、5等來源。
愛寶安躭拜發寶璧辨嘗邊街饽饽房不圖參撾撤毀垂簾聽政貸離反旅繁盛風火墻風聞言事感厲官逋光靈關繻管賬嘿泯桓楹渾俗和光火缽艱勤戛玉驚救曠古未聞饋饍困窘蘭成霖鈴爐捶盧耽鶴醁醑摹拟幕北蹑險匹夫小諒平補迫于眉睫蒲類海乾贶淺灘指示浮标情抱青蟹染舊作新染指書苫廬水鑒書堂攤書謄真天統頭妻投險頹陽維管束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