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拖欠的官府租稅。 清 吳偉業 《直溪吏》詩:“官逋依舊在,府帖重追起。” 清 王韬 《淞濱瑣話·慮雙月》:“吾家寡母弱女,不欠官逋,彼自姓 陸 ,吾自姓 盧 ,若來何為者。”
“官逋”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拼音與詞義
讀音為guān bū,意為拖欠的官府租稅。其中,“逋”指欠款或逃亡,此處特指未按時繳納的賦稅。
2. 出處與文獻引用
該詞多見于清代文獻,例如:
3. 結構分析
“官”指官府,“逋”為拖欠,組合後指官方的稅收債務,既包含百姓未繳納的稅款,也可能涉及官府對稅款的催征行為。
4. 相關用法
常見于古典文學或曆史文獻,現代使用較少。例如《查字典》造句:“铨授有官,逋逃無路”,側面反映古代賦稅制度下的社會矛盾。
總結
該詞是古代賦稅制度下的特定術語,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清代經濟史料或相關詩歌注釋。
《官逋》是一個成語,意為官員被罰款或罰做苦工。
官逋的拆分部首是宀和辶,宀表示與房屋相關的事物,辶表示行走,移動。官逋的總共有10畫。
《官逋》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良吏傳》中。這個故事描述了一個叫富平的官員因為貪污受到譴責,被罰做苦工。從此以後,這個成語就用來形容官員受到罰款或罰做苦工的情況。
《官逋》的繁體字為「官﨑」。
在古代,「官逋」可以寫作「諕」或「謳」。
他因為貪污被查出來,最後也沒有逃過官逋。
官僚、逃逸、貪官、追逐
官刑、貪罪
功臣、德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