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入關隘的帛制憑證。語本《漢書·終軍傳》:“ 軍 從 濟南 當詣博士,步入關,關吏予 軍 繻。” 顔師古 注引 蘇林 曰:“繻,帛邊也。舊關出入皆以傳。傳煩,因裂繻頭合以為符信也。”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四:“以其受異氣於天命,故待以不常之律。田作賈販,無關繻、符傳、租稅之賦。” 唐 薛能 《長安道》詩:“關繻古若在,山嶽累應成。”
關繻是一個源自古代中國的複合詞,具有特定的曆史與文化内涵,主要含義如下:
指古代用帛制成的通行證件,用于通過關塞、津渡等要地。此義項源自《漢書·終軍傳》的記載:
“關繻”即“繻”,乃裂帛制成的符信,出入關時需出示查驗。
張晏注《漢書》明确解釋:“繻者,帛邊也。舊制,出入關皆需持繻,合符乃得行。”
引申指供賓客暫居的驿館或客舍。此用法與“關”的“關卡”義及“繻”的“符信”義相關,因古代館舍常設于關隘附近,需憑證入住:
《周禮·地官》鄭玄注提及“關繻”與館舍關聯,後世文獻如《文選·潘嶽〈西征賦〉》李善注亦引此說,稱“關繻”可指代停宿之館。
兩字組合凸顯“以帛為證,通關驗行”的核心含義。
隨着符信制度在漢唐後逐漸被紙質文書取代,“關繻”一詞成為曆史詞彙,現代漢語中僅見于古籍研究與文史考據領域,日常語言已不再使用。
權威參考來源:
“關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需結合“關”與“繻”兩字的含義進行解析:
關(關)
繻
“關繻”即古代通過關卡時使用的帛制通行證,需與關吏持有的另一半驗合後方可通行。例如《漢書》中記載:“關吏予軍繻”,即描述此物用途。
需注意,“關繻”為生僻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曆史研究。
挨整白夜不便道憯悴操嗔朝則宸章春婦大竈燈灺吊死問疾東諸侯鳳翹服馭公尺好兵堠吏翚構箋奏嘄呱夾擁擊斷解給積集警司金昴勁士金台巨額刊物客馔蛎粉牆靈匹樓舩秣蹇木佛尿牀凝冰袍魚疲玩批扺千語萬言青臯情巧奇志莎搭八沙道山笑涉略深隱舌子事在必行同規脫盲外勤猥濫小鳳團骁彍習常心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