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日。《文選·謝瞻<王撫軍庾西陽集别作>詩》:“頽陽照通津,夕陽曖平陸。” 呂延濟 注:“頽陽,落日也。” 唐 李白 《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軍》詩:“劍舞轉頽陽,當時日停曛。” 明 夏完淳 《寒城聞角賦》:“浮雲亭亭而去馬,頽陽蕭蕭而入衣。”
“頹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頹陽”指落日,即太陽西沉、天色漸晚的景象。從字面看,“頹”意為衰敗、下垂,“陽”指太陽,合起來形象地描繪了夕陽西下的狀态。
在文學中常被用作比喻,象征事物由盛轉衰的趨勢,如王朝衰落、人生暮年等。例如李白詩句“頹陽掩餘照”,既寫落日餘晖,也暗含時局動蕩的感慨。
多用于古典詩文或書面語,現代口語中較少見。適合描寫自然景象或借景抒懷,表達對時光流逝、盛衰無常的哲思。
拼音為tuí yáng,部分古籍中“頹”也寫作“穨”(異體字)。需注意與“夕陽”區别:“夕陽”更中性,而“頹陽”隱含衰頹的感性色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近義詞,可參考《文選》《李太白集》等文獻來源。
頹陽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陽光燦爛、照耀明亮的樣子。
頹的部首是頁,筆畫數為12;陽的部首是日,筆畫數為4。
《頹陽》一詞最早出自唐代杜牧的詩作《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繁體字為頹陽。
在古代字典《康熙字典》中,頹的寫法為“顛倒從風”。
1. 傍晚時分,頹陽灑滿大地,讓人感到溫暖而甯靜。
2. 酷暑過後,頹陽的晚霞将整個天空染成了金黃色。
1. 頹喪:形容情緒低落,失去活力。
2. 頹唐:形容破敗衰落、頹廢無力的樣子。
明朗、炙熱、陽光燦爛
陰暗、昏暗、陰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