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事情臨近眼前,十分急迫。 梁啟超 《論中國成文法編制之沿革得失》第五章:“於新法典編纂之必要迫於眉睫。”亦作“ 迫在眉睫 ”。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五編第二章第六節:“帝國主義列強正在磨牙欲噬,瓜分的大禍,迫在眉睫。”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一章:“眼看着一場衆寡懸殊的大戰迫在眉睫…… 高夫人 如何能心情輕松!”
“迫于眉睫”應為“迫在眉睫”的筆誤,正确成語為“迫在眉睫”。以下是詳細解析:
1. 字面與比喻義
2. 用法特征
3. 近義辨析
4. 使用場景
5. 文化内涵 承載中國傳統文化中“防微杜漸”的預警思維,提醒對臨近危機的警覺性。其視覺化表達(眉睫之距)使抽象的時間概念具象化,符合漢語意象化表達傳統。
建議使用時注意語境正式程度,日常口語中可用“火燒眉毛”等替代以增強生動性。
《迫于眉睫》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事情非常緊迫,就像急需解決的問題已經到了眉毛邊上,非常緊迫且迫切。
《迫于眉睫》的拆分部首是辶(辶是行走之意)和目(目字旁),辶表示動作,目表示眼睛相關。
《迫于眉睫》的筆畫數量是19畫,包括了繁體字的12畫。
《迫于眉睫》最早出現在明代許仲庸的《東京夢華錄》一書中。
繁體字為《迫於眉睫》。
根據古代漢字字形字義查考系統,漢字“迫”在古代寫法中是“迲”字,表示向前跑的樣子;“眉”在古代寫法中是“鬘”字,表示頭部雙眉連結;“睫”在古代寫法中是“鼫”或“齯”字,表示眼睛底下一部分的小絨毛。
1. 我們必須盡快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它已經迫于眉睫了。
2. 時間已經迫于眉睫,我們必須盡快行動。
迫不及待、迫在眉睫、迫近、迫害
刻不容緩、迫在眉睫
無關緊要、不着急、不緊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