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embarrassed;perplexed]∶為難
他困窘地站在那裡,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2) [impoverished]∶貧困窘迫
家境困窘
貧困窘迫;為難。《莊子·列禦寇》:“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 南朝 齊 蕭子良 《淨住子·斷絕疑惑門十六》:“貪盜之人,應見困窘,而覩豐饒。” 魏巍 《東方》第五部第十四章:“自你雙親去世,你妻生活愈益困窘,雖晝夜與人縫補拆洗,亦難維持。” 毛依罕 《呼和浩特頌》:“想起了這一點我就深深地感到困窘。”
“困窘”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ùn jiǒng,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為難/尴尬
指因處境或言行不當而感到難堪、不知所措。例如:“他困窘地站在那裡,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這種用法常見于描述社交或心理層面的尴尬狀态,如被追問時的窘迫()。
貧困窘迫
表示生活窮困、經濟拮據。例如:“家境困窘”“自雙親去世後,生活愈益困窘”()。《莊子·列禦寇》中“困窘織屦”即描述因貧困而織草鞋的境況(、)。
來源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莊子》,形容窮困潦倒的狀态(、)。後引申為心理上的尴尬,如南朝文獻中“貪盜之人應見困窘”的對比用法()。
現代語境
可指經濟困難(如失業導緻“阮囊羞澀”),也可用于心理層面(如被誤解時的羞愧)(、)。
“困窘”兼具物質與精神雙重含義,既可描述經濟貧困,也可表達心理尴尬。其用法廣泛,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莊子》原文或現代文學例句(、)。
《困窘》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處于困難或尴尬境地。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囗和穴,并且由11個筆畫構成。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時候,困窘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在繁體字中,困寫作困而窘寫作窘。繁體字是在傳統漢字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使用繁體字的地方主要是中國台灣、香港和澳門。
一些困窘的例句:
一些與困窘相關的組詞有困難、不易、為難等。
困窘的近義詞包括窘迫、尴尬、為難。
與困窘相反的詞是舒適、輕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