娉娉褭褭的意思、娉娉褭褭的詳細解釋
娉娉褭褭的解釋
形容姿态輕柔美好。 唐 杜牧 《贈别》詩之一:“娉娉褭褭十三餘,荳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 揚州 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宋 陳師道 《木蘭花減字》詞:“娉娉裊裊,芍藥枝頭紅玉小。舞袖遲遲,心到郎邊客已知。” 宋 姜夔 《虞美人·賦牡丹》詞:“娉娉嫋嫋教誰惜,空壓紗巾側。”
詞語分解
- 娉娉的解釋 輕盈美好貌。 宋 秦觀 《春日雜興》詩之六:“娉娉弱絮堕,圉圉文魴馳。”
- 褭褭的解釋 亦作“裊裊”。.搖曳不定貌。 南朝 宋 謝靈運 《拟魏太子“邺中集”詩·平原侯植》:“平衢修且直,白楊信裊裊。”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新進士宴杏園》:“玉鞭裊裊,如龍驕騎。” 黃節 《春夜與菑
專業解析
"娉娉褭褭"是一個漢語疊詞形容詞,主要用于形容女子體态輕盈、身姿柔美、舉止優雅的樣子。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 核心釋義
形容女子體态輕盈纖柔,姿态美好,行動時婀娜多姿的樣子。常帶有飄逸、曼妙的意味。
二、 語源與構成分析
- “娉” (pīng):本義指“問名”,古代婚禮“六禮”之一,即男方請媒人問女方名字和生辰八字。引申有“美好”之意,常與“婷”組成“娉婷”,形容女子姿态美好。
- “褭” (niǎo):同“袅”。本義指“以絲帶系馬”,引申為“柔弱”、“缭繞”、“搖曳”的樣子。常用來形容細長柔軟的事物隨風擺動,如“袅袅”。
- 疊詞形式:将“娉”與“褭”重疊使用(“娉娉褭褭”),起到強化形容效果的作用,比單用“娉婷”或“袅娜”更能突出女子身姿的輕盈、柔美、曼妙和動态感。
三、 使用場景與文學色彩
- 典型描寫對象:主要用于描繪年輕女子的步态、身姿、風韻。
- 文學性強:該詞具有濃厚的古典文學色彩和詩意,常用于詩詞歌賦、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中,以營造優美意境,刻畫人物形象。其現代口語中使用頻率較低。
- 意境聯想:容易讓人聯想到楊柳隨風擺動、雲霧缭繞等輕盈、柔美、飄逸的景象。
- 著名用例:唐代詩人杜牧《贈别二首·其一》中名句:“娉娉褭褭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此句生動描繪了少女青春年少、體态輕盈美好的形象,是“娉娉褭褭”最經典的出處和例證。
四、 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雖未直接收錄“娉娉褭褭”詞條,但對構成它的核心語素提供了權威解釋:
- “娉” :見“娉婷” (pīngtíng) - 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 “褭” :同“袅”。
- “袅” :① 細長柔弱。② 形容煙氣缭繞上升。③ 形容聲音綿延不絕。
- 《漢語大詞典》:對“娉娉”和“褭褭”有單獨或組合的釋義,強調其輕盈柔美貌。如“娉娉”釋義為“輕盈美好貌”,“褭褭”釋義為“輕盈纖美貌”或“搖曳貌;飄動貌”。組合使用更強化此意。
參考來源: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權威規範詞典)
- 《漢語大詞典》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大型曆史性漢語語文辭典)
網絡擴展解釋
“娉娉褭褭”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形容女子體态輕盈柔美的姿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詞義:形容女子身姿曼妙、輕盈柔美,多用于描繪年輕女性的優雅儀态。
- 異體寫法:也作“娉娉嫋嫋”,其中“褭”與“嫋”為異體字,意義相同。
2.出處與文學引用
- 最早見于唐代詩人杜牧的《贈别》詩:“娉娉褭褭十三餘,荳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 宋代陳師道、姜夔等文人也曾用此詞描寫女性或花卉的柔美姿态,如“娉娉裊裊,芍藥枝頭紅玉小”。
3.用法與語境
- 適用對象:多用于年輕女子,或比喻花朵、舞蹈等輕盈柔美的事物。
- 語法功能:通常作謂語或定語,如“她娉娉褭褭地走來”“娉娉褭褭的舞姿”。
4.近義與擴展
- 近義詞:婀娜多姿、亭亭玉立、弱柳扶風。
- 文化内涵:該詞體現了古代文學中對女性美的詩意化表達,常與自然意象(如豆蔻、芍藥)結合,增強畫面感。
5.注意事項
- 現代使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文學作品或古典詩詞賞析中。
- 易混淆寫法:注意“褭”(niǎo)與“嫋”的異體關系,避免誤寫為“袅”或“嬝”。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全唐詩》《宋詞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笆竹辨捷撥亂波蘿補授巉差長飾抄家城門畜德垂典叨第敷腴釜中魚改判改政移風瓜期河防厚片毀瓦畫墁火堿嘉尚伽子記實羁望課牙朗個老父老馬為駒陋庸鉚釘木腔男室女家芘藾瓶甖清霁青緑啓用渠道三表五餌三屬砂壺唼呷神人史官石菌時暫庶出四清六活算畫太爺陶白偷換概念窩藏無邊無際無何境香螺巵銜威脅奪謝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