娉娉褭褭的意思、娉娉褭褭的详细解释
娉娉褭褭的解释
形容姿态轻柔美好。 唐 杜牧 《赠别》诗之一:“娉娉褭褭十三餘,荳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 扬州 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宋 陈师道 《木兰花减字》词:“娉娉裊裊,芍药枝头红玉小。舞袖迟迟,心到郎边客已知。” 宋 姜夔 《虞美人·赋牡丹》词:“娉娉嫋嫋教谁惜,空压纱巾侧。”
词语分解
- 娉娉的解释 轻盈美好貌。 宋 秦观 《春日杂兴》诗之六:“娉娉弱絮堕,圉圉文魴驰。”
- 褭褭的解释 亦作“裊裊”。.摇曳不定貌。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平原侯植》:“平衢修且直,白杨信裊裊。”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玉鞭裊裊,如龙骄骑。” 黄节 《春夜与菑
专业解析
"娉娉褭褭"是一个汉语叠词形容词,主要用于形容女子体态轻盈、身姿柔美、举止优雅的样子。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 核心释义
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纤柔,姿态美好,行动时婀娜多姿的样子。常带有飘逸、曼妙的意味。
二、 语源与构成分析
- “娉” (pīng):本义指“问名”,古代婚礼“六礼”之一,即男方请媒人问女方名字和生辰八字。引申有“美好”之意,常与“婷”组成“娉婷”,形容女子姿态美好。
- “褭” (niǎo):同“袅”。本义指“以丝带系马”,引申为“柔弱”、“缭绕”、“摇曳”的样子。常用来形容细长柔软的事物随风摆动,如“袅袅”。
- 叠词形式:将“娉”与“褭”重叠使用(“娉娉褭褭”),起到强化形容效果的作用,比单用“娉婷”或“袅娜”更能突出女子身姿的轻盈、柔美、曼妙和动态感。
三、 使用场景与文学色彩
- 典型描写对象:主要用于描绘年轻女子的步态、身姿、风韵。
- 文学性强:该词具有浓厚的古典文学色彩和诗意,常用于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中,以营造优美意境,刻画人物形象。其现代口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 意境联想:容易让人联想到杨柳随风摆动、云雾缭绕等轻盈、柔美、飘逸的景象。
- 著名用例:唐代诗人杜牧《赠别二首·其一》中名句:“娉娉褭褭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此句生动描绘了少女青春年少、体态轻盈美好的形象,是“娉娉褭褭”最经典的出处和例证。
四、 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虽未直接收录“娉娉褭褭”词条,但对构成它的核心语素提供了权威解释:
- “娉” :见“娉婷” (pīngtíng) - 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 “褭” :同“袅”。
- “袅” :① 细长柔弱。② 形容烟气缭绕上升。③ 形容声音绵延不绝。
- 《汉语大词典》:对“娉娉”和“褭褭”有单独或组合的释义,强调其轻盈柔美貌。如“娉娉”释义为“轻盈美好貌”,“褭褭”释义为“轻盈纤美貌”或“摇曳貌;飘动貌”。组合使用更强化此意。
参考来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权威规范词典)
- 《汉语大词典》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大型历史性汉语语文辞典)
网络扩展解释
“娉娉褭褭”是一个汉语成语,主要用于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的姿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词义:形容女子身姿曼妙、轻盈柔美,多用于描绘年轻女性的优雅仪态。
- 异体写法:也作“娉娉嫋嫋”,其中“褭”与“嫋”为异体字,意义相同。
2.出处与文学引用
- 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褭褭十三余,荳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 宋代陈师道、姜夔等文人也曾用此词描写女性或花卉的柔美姿态,如“娉娉裊裊,芍药枝头红玉小”。
3.用法与语境
- 适用对象:多用于年轻女子,或比喻花朵、舞蹈等轻盈柔美的事物。
- 语法功能:通常作谓语或定语,如“她娉娉褭褭地走来”“娉娉褭褭的舞姿”。
4.近义与扩展
- 近义词:婀娜多姿、亭亭玉立、弱柳扶风。
- 文化内涵:该词体现了古代文学中对女性美的诗意化表达,常与自然意象(如豆蔻、芍药)结合,增强画面感。
5.注意事项
- 现代使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文学作品或古典诗词赏析中。
- 易混淆写法:注意“褭”(niǎo)与“嫋”的异体关系,避免误写为“袅”或“嬝”。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全唐诗》《宋词选》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经兵临城下冰语博鸡鸱彝此个差序撮土焚香烦几负装公案彀张惯老骨都归市黄葛婚变践诺激奋荆扉集通铁路巨蟹座勘测口吻生花路障旅肠马环麻命眠霜卧雪眇思谜字南音切忌清腴卿云羣衆赛音散衣觞宴勺口儿沙涨声声口口申状饰器使嗾水楼庶女叫天泗川缩砂蔤田妇外场面晚阳问正无本享祀乡下脑壳小材泻邪行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