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storiographer] 被任命撰寫一個國家、集團或機構的曆史或系統地記載它們的人;也指古代朝廷中負責整理編纂前朝史料史書和搜集記錄本朝史實的官員
主管文書、典籍,并負責修撰前代史書和搜集記錄當代史料的官員。《史記·秦始皇本紀》:“臣請史官非 秦 記皆燒之。”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周禮》有史官,掌邦國四方之事,達四方之志。” 唐 韓愈 《進<順宗皇帝實錄>表狀》:“監修 李吉甫 授臣以前史官 韋處厚 所撰先帝實録三卷。” 劉師培 《文說·記事》:“皇古學術,溯源史官,記動記言,實惟史職。”
“史官”是中國古代設置的專職記錄和編撰曆史的官職,其職責與曆史演變如下:
史官是負責記錄國家大政、帝王言行,并編纂史書的官員。其名稱與分類因朝代而異,但核心職能始終圍繞曆史記載與傳承。
記錄與編纂
規谏與監督
史官可要求百官規誡帝王過失。例如,西周史官辛甲曾命百官“箴王缺”(指出君王缺點)。
文化傳承與決策參考
除記錄曆史外,史官還參與天文、祭祀等事務,并為統治者提供曆史經驗參考。
史官以“直筆”為準則,不畏強權如實記錄。例如,春秋齊國史官連續三人因堅持記載“崔杼弑君”被殺,第四人仍秉筆直書。這種精神成為後世史官的典範。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史官制度或代表人物(如司馬遷),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百科資料。
史官是由"史"和"官"兩個字組成的詞彙。古代中國,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往往由官方禦史、博學的文官或專門負責記載史實的人來負責記錄和編纂,這些人就被稱為史官。
"史"字的部首是"口",它由5個筆畫組成;"官"字的部首也是"口",由8個筆畫組成。
史官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當時史官是國家的官職,專門負責編纂記錄國家曆史的官員。這樣的制度在秦朝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史官的繁體字為「史官」。
在古代,"史"字并沒有"口"部,而是由兩個"示"(三個點)的字形構成;"官"字則比現代的"官"字複雜一些,有兩個"宀"(方框)和"示"(三個點)構成。
史官記錄了曆史上的許多重要事件。
史學、官員、官方、史書。
曆史學家、編史、史家。
曆史研究者、非官方記錄、傳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