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瓶罌 ”。
瓶甖(píng yīng)是古代漢語中對陶制容器的統稱,特指小口大腹、用于盛放液體或糧食的器皿。該詞由“瓶”與“甖”兩個同義字複合而成,均屬古代盛器,具體釋義如下:
瓶(píng)
《漢語大詞典》釋為:古代汲水或盛酒漿的器具,多為陶制,亦有青銅制。其形制多為小口、大腹、平底,便于提攜或背負。現代漢語中泛指口小腹大的容器,如花瓶、酒瓶。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03頁)
甖(yīng)
“甖”為“罂”的異體字。《說文解字·缶部》載:“罂,缶也”,指大腹小口的陶制容器,主要用于儲糧或盛酒。其形制較“瓶”更大,容量通常為一斛(約20升)。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卷五下)
本義:泛指陶制容器,尤指小口大腹的儲運器皿。
例:《墨子·備城門》:“城上之備……瓶甖、薪火。”此處指守城戰中用于盛水、油的陶器。
來源:《墨子校注》(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512頁)
引申義:
字形結構:
“瓶”從“瓦”(陶器),後演變為從“缶”(陶罐);“甖”從“缶”從“賏”(表聲),二者均以“缶”為義符,凸顯陶器屬性。
來源:《漢字源流字典》(語文出版社,2008年,第421、879頁)
考古實證:
新石器時代遺址(如仰韶文化)已出土大量陶瓶、陶甕,印證瓶甖作為生活用具的悠久曆史。戰國至漢代的“陶囷”(糧倉模型)即由大型甖演變而來。
來源:《中國考古學·兩周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203頁)
“瓶甖”屬古語詞,現代漢語多用“瓶”“罐”“甕”替代。但“罂”字仍保留于“罂粟”(果實形似陶罂)等特定詞彙中,而“瓶”則成為通用語素(如“玻璃瓶”“保溫瓶”)。
注: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古籍文獻及考古研究成果,核心來源為《漢語大詞典》《說文解字》及先秦兩漢典籍。
“瓶甖”一詞中的“瓶”和“甖”均為古代容器,但需注意“甖”可能為“罂”的異體字或書寫變體。以下是綜合解釋:
字源與結構
“瓶”為形聲字,從“瓦”(陶器)、“并”聲,本義為汲水器。《說文解字》原從“缶”(陶制器皿),後演變為“瓦”部。
含義擴展
“甖”與“罂”字形相近,推測為同義異體字。根據“罂”的常見解釋:
“瓶甖”連用可能泛指陶制容器,或強調不同形制(如瓶小、罂大)。但需注意:
如需更準确的“甖”字考證,可查閱《說文解字注》或《康熙字典》等權威文獻,以确認其是否為地域性異體字或訛變字形。
礙手半吞半吐兵運璧潤逼霄參議朝緯穿針引線出笏垂業畜妻達通得鳳戥耗低折冬大麥抖翻斷崖式二次方程廢居封妻蔭子父系氏族公社裹掖鼓凸鴻彩呼爾蹴爾回壑櫼栌驕惑家生子接取靖退錦裡極且月疾首痛心捐升拘脅連亘連磨例銀謾言媒谮猛可裡汨渚拍但巧文瓊香鵲盞桑鳸三室上援下推省己試劑守門員碩女淘漉同年會頭回威法勿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