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坐的意思、徹坐的詳細解釋
徹坐的解釋
撤去座位。舊時宰相見天子議大政事,必賜坐面議。及 宋 範質 執宰,懼面議倉卒有失,每議事則具劄子進呈。坐論之禮遂廢。見《宋史·範質傳》。 清 龔自珍 《撰四等十儀》之一:“ 範質 屍位於 北宋 ,宰相有徹坐之辱。”
詞語分解
- 徹的解釋 徹 (徹) è 通,透:貫徹。透徹。徹底。徹骨。徹悟。響徹。 治,開發:“徹田為糧”。 毀壞:“徹我牆屋”。 筆畫數:; 部首:彳; 筆順編號:
- 坐的解釋 坐 ò 古人雙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腳後跟上,這是其本義,後泛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席地而坐。坐待。坐墊。坐骨。坐化(佛教指和尚盤膝坐着死去)。坐禅。坐功。坐騎。 乘,搭:坐車。坐船。 堅守,引申為常駐,不
網絡擴展解釋
“徹坐”指古代宰相與天子議政時被撤去座位的禮儀變革,其具體解釋及曆史背景如下:
-
詞義解釋
“徹”通“撤”,“徹坐”即撤去座位。原指宰相見皇帝商議重大政事時,會被賜座以示尊重(即“坐論之禮”)。但這一禮儀在宋代被廢除,改為站立或書面奏議形式。
-
曆史演變
- 起源:早期宰相享有“坐而論道”的特權,體現君臣共治的傳統。
- 變革:宋代範質任宰相時,擔憂口頭議事倉促出錯,改為預先書寫劄子(書面奏章)呈遞皇帝。此舉導緻“坐論之禮”廢止,宰相不再賜座,故稱“徹坐”。
- 影響:象征君權強化與相權削弱,如清代龔自珍在《撰四等十儀》中評價此為“宰相之辱”,反映禮儀制度背後的權力變遷。
-
文獻依據
主要記載于《宋史·範質傳》,并作為典故被後世文人引用,例如清代龔自珍的相關論述。
“徹坐”不僅是一個禮儀細節,更是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重要縮影,體現君臣關系的動态變化。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徹坐》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坐得很穩、非常穩固。根據拆分部首和筆畫,它的部首是彳和坐,總共有10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漢字的寫法是不同的。對于《徹坐》而言,它的繁體字形式為「徹坐」。這個詞在古代也曾有不同的寫法。
以下是一些關于《徹坐》的例句:
1. 他沉着冷靜地徹坐在懸崖邊,一動不動。
2. 她在船上徹坐,不受海浪的搖晃影響。
一些與《徹坐》相關的組詞有:徹底、徹夜、徹查等。與《徹坐》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穩穩坐好、坐如鐘等。而與《徹坐》意思相反的詞語可能是搖晃、晃動等。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向我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