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以瓶煎茶,瓶水将沸時,聲音若吹笙。 宋 蘇轼 《瓶笙》詩引:“庚辰八月二十二日, 劉幾仲 餞飲 東坡 。中觴聞笙簫聲,杳杳若在雲霄間。抑揚往反,粗中音節。徐而察之,則出于雙缾。水火相得,自然吟嘯,蓋食頃乃已。坐客驚歎,得未曾有,請作《缾笙》詩紀之。”缾,一本作“ 瓶 ”。
“缾笙”是一個具有文學意象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缾笙(píng shēng):指以瓶煎茶時,瓶中的水将沸騰之際,因水汽與器皿摩擦産生的聲音,類似吹奏笙箫的樂音。此詞源于宋代文人對生活細節的詩意觀察,常用于描繪烹茶時的雅趣場景。
蘇轼在《瓶笙》詩引言中記載了這一現象:他與友人在宴飲時,聽到“笙箫聲”從雙瓶中傳出,實為水火相激産生的自然聲響,遂作詩記錄。此描述體現了古代文人将日常現象藝術化的審美情趣。
該詞屬于古典文學中的“通感”修辭,将聽覺(水聲)與音樂(笙箫)聯結,賦予烹茶過程以詩意,反映了宋代文人生活美學的細膩表達。
缾笙(píng shēng)是一個古漢字詞,由“缾”和“笙”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對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進行介紹。
缾笙指的是一種樂器。缾,古代盛酒、水的容器;笙,一種管樂器,由多根竹管組成。因此,缾笙可以理解為将笙裝入缾中,通過吹奏産生音樂。
缾的部首為缶,筆畫數為12;笙的部首為竹,筆畫數為12。
缾笙來源于中國古代音樂文化,是古代宮廷音樂中常用的一種樂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在繁體字中,缾笙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缾的寫法為“盽”或者“缻”,笙的寫法為“竦”。
他長年在宮廷演奏缾笙,被譽為樂壇宗師。
缾舞(指用缾發出的聲音伴隨着舞蹈)
笙樂(以笙為主要樂器的音樂)
缶酒(盛酒的陶質容器)
缶箎(一種古代的樂器)
鼎笙(古代一種盛器,其中配有笙)
不適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