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海水蒸發後産生的不助燃氣體。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海水鹽》:“一法逼海潮深地,先掘深坑,橫架竹木,上鋪席葦,又鋪沙於席葦之上。候潮滅頂衝過,鹵氣由沙滲下坑中,撤去沙、葦,以燈燭之,鹵氣衝燈即滅,取鹵水煎煉。”
“鹵氣”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一、古代制鹽術語 指海水蒸發過程中産生的不助燃氣體,屬于傳統制鹽工藝的專有名詞。該用法最早見于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海水鹽》的記載:通過在潮間帶挖坑鋪沙,利用潮水滲透沙層後析出鹵水,此時産生的氣體遇火即滅,稱為“鹵氣”。該氣體實為高濃度二氧化碳等成分,因缺乏氧氣而不助燃。
二、現代成語引申義 形容人的氣息或行為舉止不佳,例如:
補充說明:部分網絡資料提到“鹵氣”指烹饪中的鹵汁(如),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佐證,可能為方言或誤用。建議在正式語境中采用前兩種解釋。
《鹵氣》是指一種特殊的氣味,常帶有濃郁的鹹味和刺鼻的氣息。
《鹵氣》的拆分部首為石(石堿部首),總計有4個筆畫。
鹵氣源于鹽,當鹽經過長時間的儲存、烹饪或腐爛時,會釋放出一種特殊的氣味,即鹵氣。
鹵氣的繁體寫法為「滷氣」。
古時候漢字寫作「鹵氣」。
1. 這道菜中加入了大量的鹵味調料,所以聞起來散發出了濃郁的鹵氣。
2. 廚房裡飄來的鹵氣使我胃口大開。
鹵氣的組詞包括:鹵味、鹵菜、鹵料、鹵汁等。
近義詞包括:鹽味、鹹氣、鹹味等。
反義詞包括:清新、芳香、淡淡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