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代稱每年上忙、下忙所征收的稅銀。 民國 初年,沿襲舊名,稱田賦為忙銀。 郭孝成 《江蘇光複紀事》:“本年忙銀,準其仍用舊串,但将減成、折價各節,加用紅戳叙明。”
“忙銀”是一個曆史財稅術語,主要與清代及民國初期的田賦征收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清代将每年田賦分兩次征收,稱為“上忙”和“下忙”,對應的稅銀合稱“忙銀”。民國初期沿用了這一名稱,仍将田賦稱為“忙銀”。
征收方式
曆史沿革
民國初年雖廢除清代稅制,但“忙銀”作為田賦代稱仍被沿用。例如1911年江蘇光複時,政府曾通告“本年忙銀準其仍用舊串”,僅調整折價比例(見引文)。
與其他詞彙的關聯
現代研究意義
該術語反映了古代財稅制度與農業社會的緊密聯繫,是研究經濟史的重要切入點。
注意:部分非權威來源(如)誤将“忙銀”解釋為“形容忙碌”的成語,此為訛傳,需以曆史文獻為準。
忙銀是一個民間俚語,廣泛流傳于中國南方地區,特别是湖南、廣東等地。它的意思主要是指一個人非常忙碌、繁忙的狀态。
忙銀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忙”和“銀”。
忙的部首是心,總計8個筆畫。
銀的部首是钅(金的變形),總計11個筆畫。
關于“忙銀”的來源,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由于忙碌常常讓人感到壓力大,因此将忙碌的狀态比喻為“銀子一樣珍貴”。另外一種說法是“忙銀”的意思源于廣東方言,其中“銀”是當地俚語中表示“人”的意思。
忙銀的繁體字為“忙銀”。其中,忙的繁體字“銀”是常用的漢字,讀音為“yín”,意思是銀子。
在古代,忙和銀這兩個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古代忙字的寫法為“忙旲”,意思依然是忙碌。古代銀字的寫法為“盦”,在古代銀字通常指銀器。
1. 最近工作特别忙銀,每天都加班到很晚。
2. 我這段時間真的忙銀,幾乎沒有時間休息。
3. 他整天忙銀忙銀,忙得連陪家人的時間都沒有。
忙碌、忙忙碌碌、忙亂、忙裡忙外、忙得團團轉。
忙碌、忙綠、忙活、忙忙碌碌。
閑散、悠閑、清閑、安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