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缺點,毛病。 唐 陸龜蒙 《甫裡先生傳》:“ 貞元 中, 韓晉公 嘗著《春秋通》倒刻之於石……人不敢指斥疵纇。”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八:“大抵 宋 ( 宋白 )詩雖多疵纇,而語意絶有警拔者。” 明 李東陽 《麓堂詩話》:“ 韓退之 效 玉川子 之作,斲去疵纇,摘其精華。” 清 趙翼 《删改舊詩作》詩:“少時擅藻麗,疵纇苦不少。” 梁啟超 《中國立國大方針》三:“故憲典所規定,雖有疵纇,猶能善用之,以增美釋回,而不至於法内益滋弊也。”
(2).出現缺點、毛病。 宋 蘇轼 《定州谒諸廟祝文》:“若賦政疵纇,敢逃其罰。” 明 徐渭 《壽史母序》:“故 蔔子夏 、 田子方 、 魯仲連 諸人,取於世也少,故自守也恒有餘,故鮮所疵纇。”
“疵颣”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合成詞,由“疵”與“颣”二字構成。據《漢語大詞典》解釋,“疵”指“毛病、缺點”,如“瑕疵”;“颣”讀作lèi,本義為“絲上的疙瘩”,引申為“缺點、毛病”,如《周禮·考工記》注“凡為弓,春液角則合,夏治筋則不煩”中提及“煩,亂也,謂筋有颣惡者”。二字連用,構成同義複詞,意為“事物的細小缺陷或不足之處”,屬于書面語,常用于描述器物、文章或人品中的微小缺點。
從語義演變看,“疵颣”最早見于古代典籍注釋,如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援引《周禮》鄭玄注時提到“颣謂疵颣”,強調其指涉對象的具體瑕疵特征。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學術性文本或文學評論,例如《辭源》将其釋為“微瑕”,《古代漢語詞典》則标注其詞性為名詞,適用範圍涵蓋物質與抽象層面。
“疵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讀音為cī lèi(),指缺點、瑕疵,既可用于形容人的品德或行為不足,也可指物品的質量缺陷。
詞義構成
古籍引用
該詞在古典文獻中多次出現,例如:
需注意與“疵慝”(cī tè)區分,後者特指惡習或過惡,側重道德層面的負面行為。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或發音細節,來源中的文獻考證。
備百姓本山不可枚舉不準長終讒妾春杪聰令錯龜大恺搗虛調伏抖勁都數蹲安盹盹迩英合反腐倡廉繁晦杆棘廣德王鬼擘口後騎灰飛煙滅晖煥禍幾疆潦講信修睦檢容擊戾金像九辯舅子噱談考程空域冷語了然于胸陸師馬蹄袖蜜蜜甜配對披曆邛遇啟體勸谏仁君仁澤秫米所宜貪財韬旗亭午同德協力侮折痦子鄉師限險協任席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