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嗟歎譏笑。 宋 曾鞏 《謝章學士書》:“固有志者之所嘆笑,天下之所賤,而至親篤友之所棄而違之也。”《初刻拍案驚奇》卷八:“當時 李涉 博士遇着強盜,有詩雲:‘暮雨瀟瀟江上村,緑林豪客夜知聞。相逢何用藏名姓,世上于今半是君。’這都是嘆笑世人的話。”
(2).贊賞歡笑。 洪深 《申屠氏》第一本:“丐女不覺破涕為笑,衆人亦歎笑。”
“歎笑”是一個漢語詞彙,包含兩種不同語境下的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因對人或事感到無奈、失望而發出的歎息或嘲笑。例如:
指因欣賞、喜悅而發出的贊歎與歡笑。例如:
“歎”字本身既可表歎息(如“悲歎”),也可表贊美(如“贊歎”),因此“歎笑”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情感傾向。該詞多用于文學作品中,現代口語使用較少。
如需進一步了解“歎”的詳細字義,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歎笑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部分組成:歎(口)和笑(竹,日),是一個形意字。 歎的偏旁部首是口, 筆畫數為五;笑的偏旁部首是竹, 筆畫數為六或七, 竹是常見的漢字部首之一,表示與竹相關的意義。歎笑的總筆畫數為十一或十二。 歎與笑的組合表示一種欣賞他人笑聲的心态,以歎為首字,強調了對笑聲的感歎和喜愛。
“歎笑”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吳漢傳》:“吳大将軍使酒鬥、武鬥将軍吳漢,於是有歎笑!”從這個上下文中可以看出,歎笑是指對他人歡笑的贊許和諷刺。後來,這個詞逐漸成為了形容對他人笑聲的喜愛和欣賞。
在繁體字中,“歎”和“笑”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漢字中,“歎”字在形狀上稍有不同,而“笑”字則沒有太大變化。古時的“歎”字寫作“歎”,它的意義包括歎息、吐氣、喟歎等。又如在《爾雅·釋言》中,可以找到“笑”字的古代寫法“朥”。這兩種寫法再後來逐漸演變成了現在所見的“歎”和“笑”字。
他的幽默故事總能引起大家的歎笑之聲。
歡歎、忍歎、喟歎
笑逐顔開、捧腹大笑、哈哈大笑
苦笑、悲笑、哭笑不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