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驚惶。《三國志·魏志·夏侯尚傳》“豐不知而往,即殺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豐 怖遽氣索,足委地不能起。”
“怖遽”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ù jù,其核心含義為驚惶、恐懼而慌張。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因突然的驚吓或恐懼而表現出極度慌張的狀态。如《三國志·魏志·夏侯尚傳》注引《魏略》中的例句:“豐怖遽氣索,足委地不能起。”(描述人物因驚恐而癱軟無法行動)。
單字分解
語境應用
多用于描述突發情境下的心理狀态,常見于古代文獻或文學作品中,現代使用頻率較低。
怖遽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害怕、恐懼。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怖」和「遽」。
「怖」的部首是「心」,它共有7筆;「遽」的部首是「辵」,它共有11筆。
「怖遽」這個詞來自于古代的文獻和文字。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怖遽」。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一些差别。在古代,「怖」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多在「口」的上方加上一點,表示更加恐怖的意境。「遽」的古代寫法中常常使用「辶」作為部首的上下兩個部分結構,表示行走急速的意思。
1. 他聽到了夜晚的風聲,感到怖遽不已。
2. 當他看到了那個恐怖的畫面,不禁感到一陣怖遽。
怖怕、怖異、恐怖、恐怕、恐慌
害怕、懼怕、畏懼
勇敢、大膽、無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