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言的意思、外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言的解釋

(1).男子所說有關公務之言。《禮記·曲禮上》:“外言不入於梱,内言不出於梱。” 鄭玄 注:“外言、内言,男女之職也。不出入者,不以相問也。”《新唐書·魏元忠傳》:“令出入禁掖,使内言必出,外言必入,固将弄君之法,縱而不禁,非所以重宗廟、固國家。”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天命诏旨書》:“咨爾臣工,當别男女,男理外事,内非所宜聞;女理内事,外非所宜聞。朕故特詔,繼自今,外言永不準入,内言永不準出。”

(2).譬況字音用語。指韻母的細音。與“内言”相對。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音辭》:“而古語與今殊别,其間輕重清濁,猶未可曉。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讀若之類,益使人疑。”按,“外言”指語音幽細。參閱 周祖谟 《問學集·顔氏家訓音辭篇注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外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1. 對外所說的話;公開的言論

    • 核心釋義: 指面向外界、公開場合所說的話,與私下、内部的言論(“内言”)相對。
    • 來源依據: 此釋義源于古代禮儀和文獻記載。最經典的出處是《禮記·内則》:“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内言不出,外言不入。” 這裡“外言”指男子在家庭外部、公共場合的言論,強調内外有别、男女職責分工。此釋義被《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收錄。
    • 參考來源: 《禮記·内則》(可參考權威古籍數據庫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 中的原文);《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3卷 第615頁 “外言”詞條。
  2. 外界傳入的言論或消息

    • 引申義: 由“外部傳入的話語”引申而來,指從外部、他處聽來的話或消息。
    • 來源依據: 此義項在古代文獻中亦有體現,強調信息的來源是外部而非内部。同樣被《漢語大詞典》等收錄。
    • 參考來源: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3卷 第615頁 “外言”詞條;《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版 第1299頁 “外言”詞條。
  3. (法律術語)法庭外的陳述

    • 特定領域釋義: 在法律語境下(尤其是英美證據法中術語“extrajudicial statement”的翻譯),“外言”可指在法庭審判程式之外所作的陳述。
    • 來源依據: 此釋義是現代法學翻譯和研究的産物,出現在法律專業詞典和文獻中。
    • 參考來源: 《元照英美法詞典》法律出版社版 “extrajudicial statement”詞條(常譯為“庭外陳述”);法學專業論文或教材中關于證據規則的論述。

“外言”的核心含義是指面向外部、公開場合的言論,或指從外部傳入的消息,其概念與“内言”(内部、私下言論)相對。這一區分源于中國古代的禮儀規範(如《禮記》)。在現代漢語中,除特定領域(如法律翻譯)外,該詞已較少使用。如需精确理解其在古籍或特定文本中的含義,需緊密結合上下文。

網絡擴展解釋

“外言”是一個多義項的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分析。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古代性别分工的語境

  1. 基本含義
    指古代社會中男子處理外部公務時的言論,與女性負責的“内言”形成内外分工。如《禮記·曲禮上》記載:“外言不入於梱,内言不出於梱”,強調男女職責劃分()。

  2. 使用場景
    常見于禮制文獻,如《新唐書·魏元忠傳》提到“外言必入”,強調内外言論的界限不可逾越()。

二、音韻學專業術語

  1. 發音分類
    在音韻學中,“外言”與“内言”相對,指韻母的細音(發音幽細),用于譬況字音。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音辭》提到此概念()。

  2. 學術争議
    古音的具體發音規則已不可考,現代學者如周祖谟曾對此進行考證,但仍有存疑()。

三、現代引申義(存疑)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對外國語言的學習和使用”,強調外語的重要性。但此義項未見于古籍,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用( )。


總結建議
若在古籍閱讀中遇到“外言”,優先考慮前兩種釋義;現代語境下若指外語,需結合具體表述确認是否為引申用法。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禮記》《顔氏家訓》原文或音韻學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黯然無光百辣雲波瀾才疏德薄常奧長短茶亭充氧疇墅串作垂絕玳瑁軸褡連布大權在握堞壘頓足捩耳渡頭肥溜溜風煙負許梗寇購收寡聞歸倚海裔黑子後福無量擐餅花娘賤侮郊次寄徑兢魂眷仗舉肥浪包喽留眎禮樂賣解冕笏面型挪蹭鬅茸遷封竊奪清毅親王岐山操起始驅蹇少校室迩人遙拾誦俗襟飧瀉酥糖蛙坎鄉版庨豁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