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男子所說有關公務之言。《禮記·曲禮上》:“外言不入於梱,内言不出於梱。” 鄭玄 注:“外言、内言,男女之職也。不出入者,不以相問也。”《新唐書·魏元忠傳》:“令出入禁掖,使内言必出,外言必入,固将弄君之法,縱而不禁,非所以重宗廟、固國家。”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天命诏旨書》:“咨爾臣工,當别男女,男理外事,内非所宜聞;女理内事,外非所宜聞。朕故特詔,繼自今,外言永不準入,内言永不準出。”
(2).譬況字音用語。指韻母的細音。與“内言”相對。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音辭》:“而古語與今殊别,其間輕重清濁,猶未可曉。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讀若之類,益使人疑。”按,“外言”指語音幽細。參閱 周祖谟 《問學集·顔氏家訓音辭篇注補》。
“外言”是一個多義項的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分析。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古代社會中男子處理外部公務時的言論,與女性負責的“内言”形成内外分工。如《禮記·曲禮上》記載:“外言不入於梱,内言不出於梱”,強調男女職責劃分()。
使用場景
常見于禮制文獻,如《新唐書·魏元忠傳》提到“外言必入”,強調内外言論的界限不可逾越()。
發音分類
在音韻學中,“外言”與“内言”相對,指韻母的細音(發音幽細),用于譬況字音。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音辭》提到此概念()。
學術争議
古音的具體發音規則已不可考,現代學者如周祖谟曾對此進行考證,但仍有存疑()。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對外國語言的學習和使用”,強調外語的重要性。但此義項未見于古籍,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用( )。
總結建議
若在古籍閱讀中遇到“外言”,優先考慮前兩種釋義;現代語境下若指外語,需結合具體表述确認是否為引申用法。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禮記》《顔氏家訓》原文或音韻學專著。
《外言》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來自外部的言語或言論。外言可以指代他人的言論,也可以指代外地的語言或外國的言論。
《外言》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一部首是“口”,表示與嘴巴、言語有關;另一個部首是“言”,表示與言辭、語言有關。
根據拆分部首,可以得出《外言》這個詞的總共有5個筆畫。
《外言》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一章中,形容外界的語言。後來逐漸流行于漢語中。
在繁體字中,外言的寫法為「外言」。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外言》這個詞可以采用不同的寫法,比如:
戊言、旁言、外白、誾誾等等。
1. 他經常聽取外言,以拓寬自己的視野。
2. 在這個國際會議上,各國代表紛紛發表了自己的外言。
3. 不要輕易相信外言,要以事實和證據為準。
組詞:外言之辭、外言不悅、外言不讓。
近義詞:他言、他語、他聲。
反義詞:内言、同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