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心;同一願望。《左傳·襄公二十年》:“書曰:‘ 蔡 殺其大夫 公子燮 ’,言不與民同欲也。”《左傳·昭公四年》:“求逞於人,不可;與人同欲,盡濟。”《孫子·謀攻》:“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衆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
(2).有共同願望的人。《左傳·成公二年》:“四王之王也,樹德而濟同欲焉。”《史記·吳王濞列傳》:“同惡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趨,同利相死。”
“同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同欲”由“同”(相同)和“欲”(願望)組成,指共同的願望或志向,也指有共同目标的人。例如《左傳》中提到“與人同欲,盡濟”,強調目标一緻的重要性。
該詞至今仍用于強調集體目标的重要性,例如描述企業戰略時,可用“商鞅變法大秦猛虎添翼,上下同欲舉國整軍耕戰”來比喻上下齊心帶來的變革力量。
通過古籍與現代用法的結合,“同欲”既保留了曆史深度,又具備現實指導意義。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左傳》《孫子》原文或相關解析。
同欲是指人們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欲望、渴望或追求。它是由“同”和“欲”兩個漢字組成的,具有深厚的文化意義。
“同”字的部首是“口”,它的總筆畫數是4。而“欲”字的部首是“欠”,它的總筆畫數是9。
“同欲”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經典文化,例如《論語》中有“同欲者勝”這樣的表述,意為具有相同欲望的人可以共同取得成功。
在繁體字中,“同欲”可以寫作「同慾」。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些略有不同的字形,如“欲”字可能寫作“欲”中間多了一橫,表達出更強烈或不可抑制的欲望。
1. 她和我有着同欲: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權利。
2. 新一代的年輕人同欲追求知識和個人成長。
同心、同事、同學、同情、同胞
相同、一緻、共同
不同、相反、對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