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武官名。 晉 置。為方面鎮将的部将。《宋書·樂志》:“ 彭城 内史 徐逵之 為 魯軌 所殺, 宋高祖 使府内直督護 丁旿 收殮殯埋之。”《資治通鑒·宋文帝元嘉三年》:“ 晦 之走也,左右皆棄之,唯 延陵蓋 追隨不捨,帝以 蓋 為鎮軍功曹督護。” 胡三省 注:“ 晉 氏渡 江 ,有參軍督護。功曹參軍兼督護,即參軍督護之任也。”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八:“俄一縣尉 宋捷 者庸督護輦道,倚其姓名之讖,旋搆一官,因而章疏歌頌,雜進不已。”
(2).謂監督(軍事)。《資治通鑒·宋文帝元嘉七年》:“八月, 魏 主遣冠軍将軍 安頡 督護諸軍,擊 到彥之 。”
督護是古代中國職官名稱,主要職能為軍事監察與統率,兼具地方行政監督之責。其具體釋義及曆史背景如下:
據《漢語大詞典》釋:
督護(dū hù):古代武官名。始置于晉,掌監察軍事、統轄軍隊,戰時負責前線指揮,後漸兼地方行政督察之職。南北朝時期常見于軍府及州郡建制。
起源與軍事職能
督護一職初設于西晉,為軍事監察官。《晉書·職官志》載,其職責為“監諸軍,察軍紀”,戰時可直接指揮部隊。如東晉名将謝玄北伐時,曾以督護身份統率北府兵(《晉書·謝玄傳》)。
行政職能擴展
南北朝時,督護職權擴展至地方行政。北魏在州郡設督護,兼掌民政督察與軍事防禦,如《魏書·官氏志》記:“州置督護,位次刺史,主兵事及吏治。”
逐漸衰落
隋唐時期,因府兵制改革及節度使制度興起,督護職權被逐步替代,至宋代基本消失。
“督護”亦衍生出文學意象。南朝樂府《督護歌》即源于此職,内容多詠邊關将士征戰之苦(《樂府詩集·卷四十五》),成為後世邊塞詩的重要題材來源。
權威參考文獻:
“督護”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含義有所不同,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與曆史背景
督護是晉代設置的軍事官職,最初作為“方面鎮将的部将”,主要負責監督軍事行動。例如《資治通鑒》記載北魏曾派遣安頡“督護諸軍”作戰。
職能演變
與成語“督護”的區分
需注意現代部分詞典(如)将其解釋為“監督和保護”,這是對“護”字的引申理解,與曆史官職的實際職能不同。
其他相關
督護在不同朝代名目繁多,如參軍督護、功曹督護等,均屬軍事監督體系的衍生職位。
督護在晉代是專職軍事監督的官職,後期職權有所擴展,但核心始終圍繞軍事管理。現代語境下需避免混淆其曆史職能與字面引申義。
白硃砂把子本裡不悛出人存安碓栅頓引繁會繁巧反首肥煤風雲浮筆浪墨婦氏改奪貢賜鼓吵谷用海腹衡裡還席兼覆漸洳截辱金閣就中菊醴居身勞務颲颲鸾輿論敵論講冒綳男高音難聞蔫煙藕合平型關千秋歲謙悫楸函鵲戶取說桡曲三分三淫申菽松标忪懞蘇東坡速戰速決藤蘿哃喝绾結嗚乎無梁鄉鄙憲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