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叹服 ”。《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 射 驰使写碑还校,如 衡 所书,莫不叹伏。” 宋 苏舜钦 《韩公行状》:“郡将 皇甫选 为世吏师,闻公治状,叹伏不能已。”《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三:“众官尽叹伏少师有此等度量。”
叹服。《陈书·欧阳頠传》:“时人莫不嘆伏。其重然诺如此。”
“叹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叹伏”同“叹服”,指因对某人或某事物感到惊讶、佩服而心生敬畏,甚至因震撼而低声感叹。该词由“叹”(惊叹、佩服)和“伏”(低声下气、敬畏)组合而成,强调情感上的深度触动。
词义解析
历史用例
两者含义基本一致,但“叹伏”更强调因敬畏而“伏低”的心理状态,而“叹服”侧重佩服的情感表达。例如《二刻拍案惊奇》中:“众官尽叹伏少师有此等度量。”
“叹伏”是一个兼具赞叹与敬畏的古汉语词汇,多用于历史或文学语境,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其情感层次。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后汉书》《二刻拍案惊奇》等文献中的原始用例。
《叹伏》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叹息倒伏,表示感叹自愧。这个成语起源于古代的铜器铸造技术中,金属液在倒入模具时会产生气泡,造成铜器的瑕疵,所以人们常常对此感叹自己的无能。
《叹伏》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为“口”和“人”,其中“口”作为主部首,表示与嘴巴、言语有关,而“人”表示与人有关。整个成语共有13个笔画。
《叹伏》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周礼·夏官司马六卿》一书中,此书是东周时期孔子的弟子所编写的。这个成语在历史上被广泛使用,并且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被引用。
在繁体字中,成语《叹伏》的写法一般保持不变,没有明显的差异。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古代字典《说文解字》的记载,成语《叹伏》的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为「歎伏」,其中的「歎」表示叹息之意,「伏」表示倒伏。
1. 他看着别人的成就心生嫉妒,不禁《叹伏》自己的无能。
2. 面对困境,我们不能只是《叹伏》,更要努力寻求解决办法。
3. 每次失败都让他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叹伏》的情绪,但他从不放弃努力。
叹苦、叹息、叹服、叹惋、叹昔等。
叹惜、叹恨、叹咏、叹气等。
称赞、欣慰、佩服、羡慕等。
【别人正在浏览】